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南通纺织工人歌谣选(大生纱厂工人歌谣选) 前言 一九五八年春,在提倡搜集新民歌和编写工厂史的同时,搜集传统工人歌谣的任务也在南通市提出来了。当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曹从坡同志是积极的提倡者。就是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我们首先在任港乡战胜合作社,找到了曾在大生副厂做工的盲人歌手唐松林和他的侄女唐如英,搜集到《做工的姑娘》这首民歌的四段,整理后在《南通市报》副刊发表。同时,穆烜同志写信给搜集新民歌向副刊投寄的大生三厂陈秉生同志,要他注意搜集解放前的民歌。这样,就开始了大生纱厂民歌的搜集工作。 在这方面,工作最勤恳、取得成绩最大的是陈秉生同志。他在领导支持和其他同志的协助下,搜集到三厂民歌近百首。 一九六○年,我们组织编写《大生一厂工人斗争史》,也曾注意搜集民歌,但所获甚微。一九六一年,我们组织全市范围的民歌搜集工作,曾在郊区搜集到大生一厂的几首。 一九六四年,穆烜同志为准备修改《大生一厂工人斗争史》初稿,曾协助厂里组织青年工人进一步搜集厂史资料,同时也搜集了民歌,自二月至六月,共经四个月的时间。许永和、何连清二同志,在唐闸附近农村中,按地区逐个访问老工人,同时也访问了一部分在厂的工人。他们一共访问了大约不到三百人,记下了二百三十九份回忆材料。他们几乎对每一位采访对象都要问,记得不记得谣谣儿。 这一次,可以说是对大生一厂民歌作了一番普查。厂里的其他几位同志,也利用工人业余学习的时间开展采风活动。由于大家认真地、热情地把搜集民歌当作一项工作来做,并且向老工人宣传搜集民歌的意义,因此得到了老工人的支持,有了一定的收获。 在采访工作中,同志们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真正做到了忠实记录。有的歌谣虽只片断,三言两语,都照样记下,有的虽然费解,也记下了字音。记录不厌重复,如《十杯茶》和《做工的姑娘》,都有十几种记录稿。 一九六五年四月,我们把已搜集起来的一厂民歌十首编为一册,油印了若干份,名为《大生一厂传统歌谣》。这十首的整理工作,是做得慎重的,对不同的记录稿,加以比较研究,字斟句酌,择其善者,决不把整理者自己想出来的字句加进去。大概是在一九六四年,我们曾写信给启东县文化馆,建议他们把二厂的民歌搜集起来。启东县文化馆的同志很重视,不久就搜集了一批寄来,共有几张纸,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只剩下一张纸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文学也受到诬蔑,三厂民歌未能幸免。粉碎“四人帮”以后,民间文学和其他文艺部门一样,也逐步复苏了。一九七七年,陈秉生同志编出了《大生三厂传统歌谣》的第三集(未印)。接着,我们在《紫琅》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组三厂民歌。 汇编一本大生系统四个厂的民歌合集,最早的计议还在六十年代初,穆烜同志曾同章品镇、周正良同志谈起这个设想,得到他们的赞同。一九七九年夏,章品镇同志来通时,重提此议。这个任务,由穆烜同志接受了下来。为此,江苏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向南通地、市文化局写了信,要求支持穆烜同志的工作。我们特地召开了小型座谈会。这样,就从一九七九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资料本的编辑工作。 首先要继续搜集。经过一些努力,一厂方面未有新的收获,但从六十年代初市文联编印的《南通老民歌》和《大生一厂工人斗争史》中找出了七首,又在穆烜同志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一首,加上原来编印成册的十首,共得十八首,其中《做工的姑娘》一首移到副厂名下去,这样还有十七首。 副厂方面,由明红本同志提供了他和徐定同志搜集的一批,选录了其中的四首,加上《做工的姑娘》,共得五首。 三厂方面未作新的搜集,而由陈秉生同志把过去已编的三集作了汇编,重新誊抄,在校订、注释、排次方面又花了些功夫。海门县红旗中学学生搜集的,也尽量采用,以为补充。原来的三集,合共一百十二首,其中有重复的,可以合并,有的并非工人民歌;不应收录,有属于二厂的,应移到二厂部分去。经过调整,共收录九十三首。其中未署记录者姓名的,都属陈秉生同志搜集。 对二厂的民歌作了较多的努力。首先去函启东县文化馆联系,希望能找到当年从事搜集的同志和过去的记录稿,但是这个希望落了空。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与久隆公社六大队的青年女社员陆燕群同志有了联系。她认真而热情地奔走,访问了二十多位曾在二厂做工的老人。老人们都说过去二厂的确很兴唱山歌,但是大家都忘掉了。文化大革命前,启东县文化馆采访过的社员张绍祥,则巳去世。其后又经陆燕群同志推荐,同久隆公社文化站的黄正昌同志取得联系。黄正昌同志组织了久隆公社八大队的青年社员张伟民同志去从事这项工作。张伟民同志访问了八十三岁的黄秀英老太太和另一老工人邢志兰,终于采得几首。于是就启东县文化馆和张伟民先后搜集的,加上从三厂民歌中转来的,进行汇编,共得八首。 总计四个厂的民歌共得一百二十三首,在一九八○年七月编印了一册资料本。这里选载了一百零五首。 这部集子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民歌是工人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在搜集过程中从事口述、记录的也有很多同志。其中有的老工人已经作古。他们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这本民歌集中保存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曾经十分重视和关心这项工作的钱静人同志,也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谨以此集奉献给这些前辈。人民的文艺是永存的,为人民的文艺事业作过贡献的人,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应当被我们永远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