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资料汇编·中共建国前后劳资两利政策演变:1946-1952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劳资协商会议积极发挥推进生产作用 京部分私营工厂开展生产竞赛 质量产量不断提高,建立新制度,改进经营管理。(1950.10.15)

  (1950.10.15)

  劳资协商会议积极发挥推进生产作用

  京部分私营工厂开展生产竞赛

  质量产量不断提高,建立新制度,改进经营管理。

  【京市新闻处讯】京市十余家私营工厂的劳资协商会议正进一步发挥推进生产的作用。自七月份以来,这些厂的工人在工会领导下,通过劳资协商会议与资方协商。本着劳资两利原则,订出双方保证条件,先后开展了生产竞赛,获得很大成绩。

  竞赛展开后,工人劳动热情高涨,自觉地加强劳动纪律,开动脑筋,改进操作方法,因此,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节约了原料,降低了成本。以华东织染厂为例,工人织“八一”布的月产量,在五月份至七月份,平均每人每月四十匹,开展竞赛后提高到五十七·二匹,八、九两月份全厂产量连续超过计划,如八月份原计划织五五○匹,结果超过百分之十五·四。在质量方面,该厂次布率以前每月是百分之十三·六,八月份降低到百分之十·四,到九月份已降低到只有百分之一·六二了。该厂打轴打穗工人努力节约,认真从废料中挑拣有用材料,结果八月份的废料比七月份减少百分之二十,成本降低很大,如织药布每匹生产成本(除原料费以外)就由十五斤小米降低到十三·四斤。众生和经纬织染厂的产品质量提高最多,九月份里次布率已降低到百分之一。五十年代出版社印刷厂七、八、九三个月各部门大部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且质量提高,印书字迹比以前更加清晰,三个月来并节省不少油墨、煤油和纸张等原料。

  生产竞赛的更重要收获,是各厂经劳资协商,从摸索中建立了一些基本制度,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扭转了这些工厂过去生产管理的松弛现象。华东织染厂建立了成品检查、废品展览和机器使用与检修制度,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减少机器故障。此外,该厂还有生产进度图表,对鼓舞工人如期完成生产任务起了极大作用。五十年代出版社印刷厂各车间实行记工制度,工人每天填写生产报告表,厂长每星期检查一次生产进度,并加以公布,发生问题随时解决。

  由于开展竞赛后生产提高,资方利润和工人工资都有增加。华东织染厂资方八月份纯利就比竞赛前的七月份增多百分之六十,工人工资因实行计件累进制,八月份比七月份工资增多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因此这些工厂的劳资双方在竞赛中都深刻体会了共同纲领中“劳资两利、发展生产”政策的正确性,更增强了劳资团结、搞好生产的信心。众生织染厂工人李锐峰就说:我们大伙已经明白了,今天在私营工厂搞竞赛,不能看成光是给资方增加利益,也是给国家创造财富,给工人自己改善生活。五十年代出版社的资方现正和劳方继续协商竞赛,并在上海洽购万能铸字机和胶版机等,还进行吸收资金计划扩大生产。

  各厂是怎样开展生产竞赛的呢?正如华东织染厂经理张泽民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所说:“要办好工厂,非按两利原则和劳方诚诚恳恳地协商不可。”各厂协商竞赛之前,工会首先健全车间基层组织,向职工群众作了充分的宣传鼓动,然后经过劳资协商会议反复讨论,协商的主要内容是:(一)实行超额奖励或计件累进工资制度,(二)订立双方保证条件,如劳方保证达到一定产量质量的标准,资方保证充分供应一定质量的原料和机器零件等,有些工厂还把这些订为生产合同,劳资双方根据合同办事。

  各厂的生产竞赛大体是成功的,这证明在私营企业中是可以开展生产竞赛的。但个别工厂也曾发生过一些偏向,有的工人没有正确认识竞赛在私营企业里也应该是经常的劳动方式,只是单纯希望目前多得报酬,为追求生产超额而突击加班,有的资方则希图以延长工时加强工人劳动强度好多获利润,不了解生产竞赛应建立在生产管理的合理化,改进技术、改进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还有个别工厂为了增加数量而忽视质量。这些缺点有的已经纠正,有的还须要在今后竞赛中认真克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