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43.访内战中的萨尔瓦多(1984.12.13)

 

  姚春涛 (1984.12.13)

  (本报记者 姚春涛)

  二、难民营与贫民窟

  记者访问了圣萨尔瓦多城西的难民营。这里原是一块面积约两公顷的空地,现在四周有铁丝网围着。据介绍,住在这个难民营的有一千多户,五千多人,大部来自战斗激烈的莫拉桑、圣米格尔等省,多数是农民。他们长途跋涉逃到首都避难,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田园荒芜无法耕种。

  一位四十岁光景的中年妇女诉说,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在农村衣食无着,便领着三个孩子一位老人来到这里。然而首都的情景并不比农村好多少,本来失业的人就多,现在又添了这么多难民,到哪里去找工作呢?现在是回也回不去,留下也无出路,看来只有死路一条……说着泪水夺眶而出。

  这里的人们住的是用破木板、烂铁皮、石块和废砖搭起来的窝棚,吃的是政府发下来的一点点玉米粒。做饭的土灶就搭在露天。据说,随着内战的继续,特别是政府军不断在农村狂轰滥炸,涌入首都的难民数量越来越多。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已有十来个难民营了。

  除了难民营,在圣萨尔瓦多城里还有许多贫民窟,散落在豪华的大饭店背后、或超级市场附近。内战加深了这个国家的贫富差别。贫民窟居民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在普通的商店、餐馆里,经常能遇到乞讨的人。他们的穿着、神态与难民不同,服务员们说,这些都来自贫民窟。

  贫富悬殊,穷人无任何社会地位,而富人则为所欲为。当地一位记者说,有钱人犯了强奸、杀人罪,花几个钱就可了事。谁如果想为受害者抱不平,轻者一顿棍棒,重则一梭子弹。在天主教大学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就刊登了不少控诉这种暴行的报告和照片,看了令人发指。也许,这些情况多少说明了这场内战的某些原因吧。

萨尔瓦多游击战·《人民日报》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