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光 (1982.05.21)
(本报记者 王志光)
二、烽火少年
在柬埔寨访问期间,我们见到许多小战士,他们穿着显得肥大的军装,一般只有十几岁。越南强加在柬埔寨人民头上的战争,给少年儿童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不知有多少人离乡背井,骨肉分离,多少人成了孤儿!民柬政府十分关怀这些孩子,作了妥善的安排,使他们在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
一天下午,我们披着夕阳的余辉来到北部扁担山腰的一个密林深处,访问了国民军某师的一个报务训练班。微风习习,把有节奏的嗒嗒、的嗒的发报声送到我们的耳边。我们走进三座简陋的茅草棚里,见到一群小战士在老师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练习抄收电码,每人面前的小纸片上写着密密麻麻然而很整齐的阿拉伯数字。曾经在金边学习过无线电报业务的德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训练班的情况。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举办了两期训练班。正在进行的第三期有21名学员,年龄都比较小,16岁以下的有8人。因为入学前大都识字不多,他们在三个月学习期间,除学习收发报技术外,还要学习文化知识,毕业后分配到各战场的电台工作。
当你看见这些稚气未消的孩子们时,哪里会想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一段辛酸的经历。方脸盘、大眼睛的克列,今年还不满10岁。老家在茶胶省,父母靠种菜为生,还有兄弟姐妹多人。1979年,他刚进学校读书时,越南侵略者的枪炮就夺走了他幸福的童年,他的妈妈惨遭越军杀害,全家人失散,生死不明。后来举目无亲的小克列遇到了国民军战士,跟随部队来到北部山区,从此,部队就成了他的家。老师向我们介绍说,小克列年纪虽小,但学习努力,经常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背电码、学文化,从不贪玩,现已初步掌握了收发报技术,文化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学习报务时,他沉思片刻后坚定地回答:“为了柬埔寨民族,为了打击越南侵略者。”国家仇,民族恨和个人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激励着许多象小克列一样的柬埔寨少年投入了抗越救国的战斗行列。
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开汽车,需要有相当的胆量和技术。在民柬控制区,我们看到许多司机年龄很小,技术却十分熟练,令人称赞。身材矮小、年仅17岁的耀恩从1975年起就开车,给国民军总参谋长切春开车也有两年多了。切春指着小耀恩说,他开车认真、细心,有时连续几天出车,休息很少,也能精神集中,一丝不苟。
访问期间,我们多次乘坐耀恩开的车。每当见到他手把方向盘,凝视前方,驶过那崎岖陡峭的山路,使我想起踩钢丝绳的杂技演员那熟练惊人的动作。在交谈中我们知道,他和别的柬埔寨少年一样,也有一段苦难的经历。他爸爸是一名革命干部,1968年被杀害,妈妈也在1979年越南军队入侵后病饿而死。小耀恩所在的部队被越南军队冲散之后,他继续在深山里靠挖野薯和野菜充饥,历尽艰辛,终于又找到了部队,成了一名光荣的国民军战士。战争,使许多柬埔寨少年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同时,也使他们的命运紧紧地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连结在一起。我们见到这一批烽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就象见到了民主柬埔寨的未来,他们不正是柬埔寨民族的希望吗? (待续)
三、战地医院 民主柬埔寨纪行
王志光 (1982.05.22)
(本报记者 王志光)
在民柬控制区访问期间,我们参观了一些建立在丛林深处的医院,这些医院不仅治疗部队伤病员,而且为附近群众服务。北部山区国民军某后方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3月上旬的一个上午,烈日当空,我们穿过山道,来到一片林间空地,几座四面通风的茅草棚稀疏地座落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这里就是医院的病号、手术室和药房。医院女院长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医护人员一切为了前线、自力更生艰苦创院的动人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
1981年6月份,正是雨季,连续的滂沱大雨使得道路泥泞难行。战场形势的发展急需在这里建立医院收治伤病员。女院长伦和两位外科医生率领一支由医护人员和运输队员组成的30人的队伍奉命来到这里,担负着创建医院的任务。除两位外科医生外,其余都是女的。在这片荒地上,他们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女院长亲自带领战友们冒雨上山伐木、锯竹和采摘坎玛树叶(一种不易燃烧的用来覆盖房顶的材料)。当时,在这人迹罕到的森林里,不仅有毒蛇、野兽,还有敌人埋下的地雷。但是,他们想到前方同越寇浴血奋战而负伤的战士急需治疗,就增添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两位外科医生带领另一批战友加紧平整地基,搭盖草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连续的劳动,使许多人体质下降,疾病缠身,最多的时候有一半人生病。但是,任何困难和危险都阻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第一批茅草棚盖起来了,一所新的战地医院在灌木遍地、杂草丛生的山坡上诞生了。
脸庞黝黑、个子瘦高的外科医生潘,今年32岁,是医院主管技术的副院长。他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实践,不仅有很好的技术,更具有崇高的救死扶伤精神。他1971年参军当卫生员,1975年在金边医院工作时,曾跟随现任卫生部长秀臣博士学习外科医疗技术。1979年越南军队入侵后,他随部队撤退,先后在几个医院工作。1975年以来,他亲自做过胃肠吻合手术20例,截肢20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来到一座面积不大的茅草棚前,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在忙碌地工作,铺着白布的台上整齐地放着盛有各种颜色药水的玻璃瓶。院长告诉我们,这里不是药房,而是医院的制药车间。这个地区疟疾流行,严重地影响着战士们的健康,而治疗疟疾的奎宁却十分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经过试验,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利用当地一种叫班多毕藤的植物根部磨成的粉末,制成一种能防治疟疾的片剂和针剂。经过试验,效果很好,不仅部队用,附近群众也用。这个车间还能自制维生素C、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等,医院用药的自给率达到50—60%,不仅大大缓和了缺医少药的紧张状况,还可支援附近医院。
现在,这个医院的工作人员已从原来的30人增加到80人。为适应战争环境,他们把全体人员分成三部分,分别从事医疗、运输和生产,他们把这种办法叫做“三三制”。这样就能保证医院在动荡变化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工作。院长告诉我们,随着形势的发展,医院正准备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