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实现粮食自给(1981.04.28)


   

  新华社 

  西非的尼日尔去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一百七十多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不仅能满足国内全年对粮食的需要,而且有余粮20万吨。今天,尼日尔成为非洲少有的一个粮食自给有余的国家,这在西非、特别是萨赫勒地区是难能可贵的。
  尼日尔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约一百二十六万多平方公里,60%以上的土地被沙漠覆盖着。可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加上气候干燥炎热,水源不足,过去这个国家常常受到干旱和饥荒的威胁,被人们称为“前程渺茫的沙中之国”。
  尼日尔全国人口有五百多万,90%的人从事农牧业生产,被列为世界上25个最贫穷国家之一。特别是从1969年开始的西非萨赫勒地区连续六年的大旱,使尼日尔的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造成严重缺粮,牛损失了60%,羊损失了37%,国家财政赤字剧增,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这一严酷现实使尼日尔政府和人民更加认识到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1974年4月,国家元首孔切执政,决定优先发展粮食作物生产,强调“农业和畜牧业是尼日尔经济发展的支柱”。“解决人民的吃粮问题是头等优先的工作”。六年多来,由于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和人民的支持,政局持续稳定,农业生产呈现一派发展景象。
  尼日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是:政府首先取消了对农民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头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小米、高粱和花生从1972年的每公斤12.5、10和16非洲法郎,分别提高到1978年的40、30和45非洲法郎。为了同干旱作斗争,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兴修水利。
  近几年,已经完工和正在修建的大小水利工程有十几项,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可使几千公顷的土地受益。为防治沙漠,政府在全国开展了“绿化萨赫勒地区”的活动。从1975年到1978年,全国共植树64万棵,平均每年造林面积为二千多公顷。
  此外,政府还向农民发放贷款,推广良种,并拨款购买小米、高粱和花生等种子,免费发给缺种或无种的农民。国家还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化肥和杀虫剂,并派出农业专家帮助农民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和先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尼日尔农民积极垦荒造田。目前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比1974年增加了四分之一,并且还开垦了科罗、萨加和赛百里等稻谷作物垦区。
  近年来,随着尼日尔铀矿的开发,国家财政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这也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资金。1978年的农业预算比1974年增加了八倍多。目前,尼日尔人民正在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