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林;张祝基
一、尼亚美印象
2月初,记者从阿尔及利亚前往尼日尔,访问这个我们从未去过的友好国家。
尼日尔位于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过去是法国殖民地,于1960年8月宣告独立。首都尼亚美。我们的访问就是从尼亚美开始的。
尼亚美紧傍着尼日尔河。奔流不息的尼日尔河润泽着两岸的农田,也滋润着尼亚美满城的生机,使它万木争荣,飞花点翠。1960年独立时,尼亚美不过是个3万人口的小镇。然而,今天的尼亚美已经是人口近40万的新都。平整的柏油马路在树荫下伸展,新颖的大楼拔地而起。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建设,使尼亚美披上了新装。
尼亚美跨河而建,一条900米长的大桥连结南北两岸。过桥到北岸,迎面是一个环形广场,广场的中间,一块如茵的草地托着一个白色的喷水池。草地周围分列着3个三棱形的标语牌,其中一条写着:“为了受到重视和尊敬,我们就要团结和勤奋劳动”。在广场背后,一座扇形四层大楼座落在高大的拱架上。这是全国矿业公司的办公楼。七十年代以后,北部沙漠地带铀矿的开采,使这个传统的农牧业国家一跃而为世界第四大产铀国,迈开了发展民族经济的新步伐。再往远处看,高十余层的纳赛尔大楼和全国花生公司大楼耸立在绿树包围之中。花生和棉花本来是尼日尔主要的经济作物。在矿业公司西邻,一些错落有致的小房掩映在花旁树下。一溜斜坡绿地中间,漆成白色的石块醒目地镶嵌出一行大字:国家博物馆。这所风格独特的博物馆集博物馆、动物园和手工艺品车间之大成,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采,是西非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设施。在博物馆对面,一座三向放射型六层建筑是加维义旅馆,旅馆西侧是大会堂。248个房间的豪华旅馆同2,000个座位的大会堂配套,已经迎接了一批批区域性国际会议的代表。
从跨河大桥一直向北延伸的肯尼迪大街,是划分城区东西的中轴线。顺着这条大街向北走不远是大市场。不幸它在前两年毁于一场大火,后来国家在城市东北角另辟一个新市场。在大市场西南不远处,有一块三角形地带,叫小市场,出售木薯、红薯、土豆、大米、蔬菜瓜果、鱼肉禽蛋等大众食品。
尼亚美城市大部分在河北,南岸东部是居民区,西部是尼亚美大学。这所大学是科系齐全的高等学府,从1981年起已经培养出尼日尔自己的医生。
尼亚美南岸东部的居民来自加维义旅馆一带的拆迁户。一幢幢小房整齐排列,过几年房前屋后的幼树就会生出一片绿荫。
尼日尔是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但首都街道的命名却表示它并没有被封闭隔绝。
在尼日尔首都,不仅有独立大街、自由大街,还有戴高乐路、密特朗路、肯尼迪路,另外还有以联合国和非统组织以及乍得、马里、喀麦隆、多哥、塞内加尔、摩洛哥、加拿大等国家命名的马路。外交部长伊戴·乌马鲁说,尼日尔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除了维护和发展其传统对外关系以外,对世界各国也都开放。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走向“铀矿之路”
尼日尔的国旗由绿、白、桔黄三色组成,它象征着国土的自然景色:南方绿色的农业区,北方黄沙漫漫的撒哈拉,两者之间是色调多变的过渡地带,喻之为白色,留待人们去开发、去创造。
从塔瓦到阿尔利特的公路,把这三条色带牢牢地串在一起。尼日尔开采、提炼的铀化物沿着这条路,从铀矿产地阿尔利特运往最近的海港科托努,向国外出口。所以这条路也称“铀矿之路”。
记者从科尼前往塔瓦,经过尼日尔的主要农业区正是旱季农闲时节。残存的藁草把棕色的大地铺染成微黄的色调,稀稀落落的刺槐在远方连成朦胧的屏障。视野内圆形茅舍或方形泥屋都是豪萨人的村落,而钟形谷仓则成群地筑在村外或田边。偶见的池塘,伴有围着篱笆的菜园;三三两两的瘤牛(一种颈背部有肉瘤的牛)或山羊在田野上游荡。头戴小帽、身着宽大长袍的男人聚坐或半躺在树下闲聊;妇女则把婴儿缠负在背部,忙着汲水、找柴或舂谷;牧童在村旁或路边玩耍,向过往的车辆挥手微笑。宁静、悠闲,似乎是尼日尔田园风光的基调。
塔瓦往北,树木、村落越来越少,黄沙和砾石逐渐取代了草原。阳光更加眩目,旷野枯燥单调,偶而遇到成群的牲畜在牧人的引领下寻找水草向南方转移。古城阿加德兹在望了!
形形色色的加油站给阿加德兹增添了现代色彩,但全城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市中心矗立着一座方锥形泥塔,它是沙海中过往商旅的灯塔,也是阿加德兹城五百年兴衰变迁的见证。弯身进入低矮的塔门,踏过99级台阶,登上27米高的塔顶,俯瞰市内,赭色泥屋组成院落、构成街区,古朴可爱。远眺四方,沙海茫茫,唯有缓缓前进的驼队在悠悠天地间给人一分动的感觉。
阿加德兹的著名工艺品是一种银质十字形饰物。它光彩熠熠,款式多样、雕琢精细,不仅为尼日尔各族人民喜爱,也使旅游者解囊争购。如今工匠们为了争购原料和销售的方便,已组成合作社。这里,工匠们在简陋的窝棚内,席地而坐,精心磨凿;另一些人在制作牧民佩带的腰刀、长剑、驼鞍和革囊。
往北240公里,就是阿尔利特。它和阿加德兹相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开发铀矿而诞生的新城。尼日尔与外资合营的阿伊尔公司、科米纳克公司分别在这里和附近的阿库塔开矿提炼,年产铀化物折合金属铀达4,300多吨。阿尔利特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区之一。
铀矿是尼日尔最重要的矿藏,也是“尼日尔发展的王牌”。政府通过开发铀矿筹集发展资金,也通过使用最现代化工艺和设备的铀矿公司培养建设发展人才。目前,在两家公司共3,200名职工中,尼日尔人占91%;在工程师等高级职员中,尼日尔人的比重暂时还不高,只有18%,但干部尼日尔化的计划正在实施中。近年来,受西方经济衰退影响,尼日尔铀矿年产量降至3,400吨。估计两三年内生产难以增长,但远景令人乐观。政府希望到九十年代能生产1万吨金属铀。
三、为了粮食自给
非洲经历着严重的旱灾,西非灾情最重。尼日尔北部牧区旱情重,南部较轻,但由于十年不懈的努力,遭旱不成灾,目前尼日尔已接近了粮食自给的目标。
尼日尔远距海洋,气温高,降雨少,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农业区又基本是雷公田,极易遭灾,因此居民和牲畜长期缺粮缺水。1974年的大旱使尼日尔损失了一半的牲畜,粮食产量下降到70万吨。饥渴、疾病严重地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就在这个时刻,军人接管了政权。军政府在紧急救灾的同时,作出了“农牧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自给乃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的决策。
经过几年的努力,1979年牲畜数量增加了,粮食产量突破160万吨;1980年,粮食生产再创记录,达176万吨。近年来,受干旱影响,总产量降至160万吨左右,但仍接近自给水平。
为了促进生产,政府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确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取消人头税、土地税,减轻农牧民负担,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五年内提价4次),增加对农牧业投资。据介绍,1979年农牧业预算约为1974年的10倍;1975至1979年间,用于农牧业的国内投资、贷款以及国外援助总额达470亿西非法郎。1980年以来,农业投资一般为国家预算的11%。政府对这笔为数可观的资金作了如下安排:
(1)通过信贷联盟发放农牧业贷款。一般在生产季节前向农民发放贷款或农用物资,农户则在收获后以现金或实物偿还。这种生产贷款,有国家补贴,农牧民一般只需归还60%,如遇灾歉收,还可减免或延期归还。
(2)兴修水利、建设垦区。在尼日尔河两岸、科尼和马腊迪地区,兴建提水设施或修筑水坝,开挖灌溉渠网,建设旱涝保收的垦区,迄今已达1.06万公顷,超过了“一年一千公顷”的要求。记者访问的科尼垦区,位于尼亚美东400公里的马佳河流域,两座滚石坝截断河流,形成共蓄水4,500万立方米的两座水库,可灌溉2,600公顷土地。目前,已有1,600名经过训练的农民迁入,每人无偿耕种0.75公顷土地。按垦区要求,一半种高粱,一半种棉花。由于采用新的耕作方式,产量比过去的刀耕火种高多了。尼日尔政府还计划在尼亚美北180公里的尼日尔河上修筑坎大吉水坝,可灌溉18万公顷农田。
(3)发展科学研究、培训技术队伍。国家农艺研究所、土古努斯畜牧研究中心、科罗乡村发展实践学校是尼日尔农牧业方面的主要科研和培训中心。它们承担着育种、植保、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并从实际出发推广新技术。科罗学校不仅招收青年学生进行系统培养,也给在职的初级农技人员以提高的机会。此外,为了改变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乡村发展机构在近三年内举办了900多起训练班,向万名农民传授牛耕、育秧等技术。
由于尼日尔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今年初,萨赫勒地区抗旱委员会推选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担任主席。人们希望,他的经验能有助于引导萨赫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和战胜灾荒。
四、访问孔切主席
离开尼亚美的前一天,记者访问了尼日尔最高军委会孔切主席。
穿过主席府寂静的大院,进入一座朴实无华的楼房的前厅,登上楼梯,越过两名持枪的警卫,来到了主席办公室。一名身着将军便服的人从室内深处的桌旁站起,大步向门边走来。他就是赛义尼·孔切主席。
修长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孔切主席保持着军人的英姿,照片上显得严峻的面宠实际上是和蔼的。今年是军政府执政的十周年。坐定以后,谈话就从这里开始。孔切主席说:“才十年,还谈不上什么成就。有些方面,我们成功了,有些方面,我们并没有成功。1974年时,尼日尔面临粮食、牧业、内外交通闭塞以及卫生、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十年来,我们把实现粮食自给作为首要任务。由于人民的觉悟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友好国家的援助,我们每年开发1,000多公顷水浇地,扩大粮食生产,发展蔬菜种植,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今天我们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甚至也不能说已经作了最大的努力。至于补七十年代大旱毁掉的畜群,我们倒把它恢复了。水利方面,我们打井筑坝,但还没有达到村村有井的地步,有些牧区不面临饮水的困难”。孔切主的坦率,有如他办公室的简朴一样,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孔切主席对属下的要求是严格的。早就听说过,他曾亲自到一些行政机关去检查人员出勤情况,派人去咖啡馆察看有没有人从办公室溜出来聊天。但是,他对经过努力而取得的成就还是满心喜悦的。他高兴地提到“尼亚美大学已经成为包含几乎所有科系的综合性大学,从1981年起已经有了三届毕业生”;“我们有了通往科托努、洛美、阿比让的公路,初步改变了封锁闭塞的状态,我们正在和其他国家一道,为完成穿越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的公路而努力”;“尼日尔能够通过卫星系统和世界其他地方通讯联系;我们正在利用国内电视网对群众进行科学、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过,他也一再强调:“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成功多于失败,这是正常的。我们坚持我们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
孔切主席是中尼友好关系的开拓者。十年前,当他执政之初,就派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达成建交协议。1977年,他又亲自访华,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谊,谈话中一再提到中国同尼日尔的经济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孔切主席强调:“尼中两国都属于第三世界,都是不结盟国家。两国都反对霸权、反对以武力相威胁,都为国际社会的正义权利而斗争”。他希望不久去中国访问,“向伟大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尼日尔国家和人民的真诚友谊,同时同中国领导人一起探讨奠定新形式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