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茨瓦纳如何办开发区(1992.12.15)


   

  温宪 

  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自一九六六年独立以来政局一直比较稳定,年均经济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三左右,是非洲国家中的佼佼者。矿业,特别是钻石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百分之五十,而农业和制造业的比例则分别只占百分之十和百分之六左右。为避免单一经济的不利影响,博茨瓦纳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多元化,自一九八八年三月开始在塞莱比—皮奎地区创办了经济开发区。
  塞莱比—皮奎位于博茨瓦纳东部。六十年代初,人们在那里发现了丰富的铜镍矿藏,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铜镍矿联合企业。如今的塞莱比—皮奎,已发展成为有五万人口的全国第三大城镇。据铜镍矿联合企业副总经理朱利安介绍说,当地的铜镍矿资源可开采到二○○三年。二○○三年以后怎么办?博茨瓦纳政府决定将这里辟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的规划者们首先根据这一地区的内、外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近、中和远期开发措施。基本目标是促进非矿业经济活动的发展,以保证为本地铜镍矿停产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制造业和农业。发展制造业的具体办法是:从国外引进新的大、中型工业项目;促进本地原有企业扩大或创建新的工业项目;鼓励小型企业的发展。塞莱比—皮奎经济开发区决定在从国外引进时着眼于服装、鞋类和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项目。
  博茨瓦纳政府为外国投资者制定了一整套优惠政策,但同时附带条件:投资项目必须定点在塞莱比—皮奎;投资项目的全部产品必须出口国际市场;投资项目自开工之日起,两年内必须雇用四百名博茨瓦纳公民,此后应保持和增加这一雇工数目;项目必须由现有国际大公司资助,并至少在十年内承担这一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五。对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包括:对工业项目固定成本投资提供一定比例的资助;政府在前五年内对非熟练工人的费用实行“递减”的资金偿还;在前二十年内只征收百分之十五的公司税,在前十年内对税后利润的分红予以免税等等。
  为了给外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博茨瓦纳政府努力完善塞莱比—皮奎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住房、医药保健、教育、娱乐和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除了原有的三十五公顷工业用地外,政府还准备再开发六十公顷的工业用地,并分成从一千平方米到一公顷面积不等的一百个厂区,其中一半配有铁路支线。这些工业用地的所有权在国家,对在此建厂的外国企业家的租借期限为五十年。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塞莱比—皮奎经济开发区已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自一九八八年三月至一九九一年六月,已有四十七个工业项目在开发区定点,其中有八个项目已于同期投入生产,为大约三千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家由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和英国合资的运动服装厂一九九○年八月正式上马后,次年十月已达到年产运动服装一百五十万件的生产水平,最终可为本地提供二千五百个就业机会,经济效益的确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