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四卷 把军队运往印度[460] 1858年7月27日于伦敦 随着英印战争的爆发,围绕着两个有趣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一个是关于蒸汽船或帆船何者较为优越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利用陆路运输军队的问题。因为不列颠政府认为有利的是帆船而不是蒸汽船,赞成绕过好望角航运,不赞成陆路运输,下院根据德·莱西·伊文思先生的建议于1858年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一个由这位有经验的将军担任主席的委员会的决议,责成这个委员会“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查。由于在这期间更换了内阁,委员会彻底改组;斯坦利勋爵和约翰·帕金顿先生代替了帕麦斯顿的三个拥护者。因为委员会的报告总的说来有利于当前政府,德·莱西·伊文思将军公布并散发了抗议书。他在抗议书中宣称:委员会的结论同据说是它所根据的前提完全不相符,而且完全不符合事实和委员会所掌握的资料。考察一下这些事实,就可以使所有公正的人完全同意这一观点。作战部队和它的必须保持联系的基地之间的短距离交通线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对这一点根本用不着证明。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必须克服的主要困难是要通过三千海里长的海路运送自己的军队、物资和增援部队。从大不列颠到印度河口和恒河口的距离,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卡拉奇和孟买的距离,按照最新的资料,可以说约有一万四千海里,但是使用蒸汽船就有可能大大缩短这个距离。迄今为止,在任何情况下,在印度的部队都是用帆船走这条远程海路来进行换防的。当印度开始骚动的时候,前不列颠政府认为这就是宣布宁用帆船而不用蒸汽船运送军队的充足理由。直到1857年7月10日以前,所有用来运送军队的三十一艘船几乎都是帆船。就在那个时候,由于英国舆论和从印度传来的不利消息的影响,从7月10日到12月1日,在运送军队的五十九艘船只中有了二十九艘螺旋推进式蒸汽船。这样就有可能对蒸汽船和帆船的运载质量进行某种初步的对比。按照东印度公司海运部的报告(报告中列举了运输船只的名称和从英国到印度四大主要港口的航行时间),蒸汽船和帆船的速度对比,其平均指数如下:
在1858年2月27日的同一个官方报告中提供了下列资料:
从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二十七艘蒸汽船把一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人运到指定地点——印度的四个港口,平均每艘船运五百四十八人;五十五艘帆船运送一万六千二百三十四人,平均每艘船运二百八十九人。其次,从那些官方平均数据中可以看出,蒸汽船运送一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人到达相应的指定地点比帆船运送一万六千二百三十四人平均要快三十七天。不列颠海军部和其他官方机关,除了援引人们对蒸汽船航行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开始了的先例和已确定的实际经验外,还没有提出任何其他的有利于传统运输方法的论据。但是对于帕麦斯顿来说,拖延的主要原因是费用,因为蒸汽船的运费在上述大多数情况下几乎超过帆船运费的两倍。不用说,这些相当高的蒸汽船的运费一定会随着最初不寻常的需求的减少而逐渐减少,而且在这样极端重要的问题上不应考虑特别费用,显然,增长的运费会因起义的可能性的减少而大大得到补偿。 还有比蒸汽船是否优于帆船的问题更加重要的争论,这就是有些人主张绕好望角航行,另一些人则主张取道陆路;帕麦斯顿勋爵声称后者绝对不合适。帕麦斯顿的印度事务监督委员会和东印度公司经理之间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看来在英国收到关于印度起义的最初一批消息时就开始了。实际上,问题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解决了。1801年,那时还没有可以用来支持军事措施的轮船公司的经理,也没有铁路,相当多的军队在戴维·拜尔恩先生的指挥下从印度出发,于5—6月间在库塞尔登陆;他们在九天的时间内穿过凯里[注:瓦迪-卡赖姆。——编者注]沙漠抵达尼罗河;顺流而下,配置在亚历山大里亚,作为守备队;第二年,1802年6月,有几个团经苏伊士和红海回到印度。这支人数达五千人的部队有一个配有六门加农炮的骑炮兵连、步兵武器、弹药、野营装备、携运物品和一百二十六箱钱币。士兵的健康状况一般说来是很好的。通过苏伊士沙漠,从靠近大开罗的朝圣湖[注:现在已不存在。——编者注]到苏伊士的行军轻而易举地在四天内完成了,而且行军是在夜里进行,白天军队宿营。就在6月,船只到达印度,因为在这个季节里,风沿着红海吹,使船只能迅速前进。1854年夏季,在最近的对俄战争中,第十和第十一龙骑兵团(一千四百匹马,一千六百人)又一次从印度来到埃及,再从埃及转到克里木。大家知道,虽然调运这些部队是在炎热的月份和季风期间进行的,虽然他们不得不在埃及滞留一些时候,但是士兵的健康和他们的战斗力都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并且在克里木的整个服役期间始终保持了这种状态。最后,是这次印度战争的经验。在丧失了几乎四个月的时间之后,经埃及转运几千名士兵是有极大好处的,节约了时间,并完全保持了人们的健康。通过这条路线运送的第一团用三十七天的时间走完了从普利茅斯到孟买的路程。第一团从马尔他岛派出,它的前一半士兵用十六天到达孟买,另一半用了十八天。许多信得过的目睹者的绝大多数证据都证实陆路运输[军队]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1857年10月被任命为领导和监督运送部队工作的副总补给官佩克林顿上校,在按照陆军部的命令而专门给调查委员会准备的报告中说: “陆路的优点极大,运输也非常简单。埃及运输当局能够经过地峡每周运送一千人而不影响通常的旅客来往,三百至四百人可以同时前往,用二十六小时走完从一艘船到另一艘船的距离。铁路运输在距苏伊士大约二十英里处终止。士兵们在将近六小时内骑驴走完了最后这一段路程。对这个成功的经验不能有任何怀疑。”
由陆路把军队从英国运到印度所需要的时间是三十三至四十六天。从马尔他岛到印度需要十六至十八天或二十天。把这些期限同用蒸汽船走完长距离海路所需的八十三天相比,同用帆船需要的一百二十天相比,差距是惊人的。况且,在路程较长的情况下,大不列颠在一年的三、四个月里有一万五千至二万名士兵实际上丧失了战斗力,并且如果改变命令是无法赶上他们的。而在路程较短的情况下,如果欧洲发生意外事件,返航的命令只是在两周左右的短时间内,在从苏伊士到印度的航行途中,赶不上他们。帕麦斯顿只是在印度战争开始了四个月之后才采取陆路运送,并只运送了为数不多的部队,无论在印度还是在欧洲他都忽视了人们的普遍期望。印度的总督[注:查理·约翰·坎宁。——编者注]认为,宗主国政府应经埃及派出部队。下面是从1857年8月7日总督致宗主国政府[注:大不列颠。——编者注]的信件中摘录的一段话: “我们同比利牛斯东方轮船公司在把军队从苏伊士运往印度的问题上也有联系,而这些军队是可能经过这条路线运往印度的。”
在起义的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的当天,斯特拉特福德·德·雷德克利夫勋爵致电伦敦,请示他是否应该要求土耳其政府准许英国军队经埃及进入印度。就在这个时候,苏丹[注:阿卜杜尔-麦吉德。——编者注]于7月2日颁布并转交了相应的敕令,而帕麦斯顿回电说,不打算经这条路线运送军队。因为在法国也认为,加速运送增援部队在那个时刻应该是不列颠政策中的头等任务,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波拿巴自己主动提议允许英军通过法国,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马赛上船开往埃及。不久前当管理埃及比利牛斯东方轮船公司的霍尔顿先生最后被授权对这个问题作出说明时,埃及的帕沙[注:赛义德-帕沙。——编者注]立即回答说: “他乐意协助运送不仅目前所说的二百人,而且必要时还可运送二万人,不仅运送穿便服的普通人,如果需要的话,还可运送穿军装和携带武器的军人。”
这些就是被如此轻率地忽视的有利条件。适当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防止印度战争扩大到可怕的程度。促使帕麦斯顿勋爵宁愿用帆船而不用蒸汽船,宁愿取道长达一万四千多海里的交通线而不愿走还不到四千英里路程的原因,是现代历史的秘密。
注释: [460]由于1857—1858年印度人民反对不列颠统治的民族解放起义,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分析这次起义的原因、性质和动力,揭露英国的殖民政策。马克思的这些文章已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这一篇文章(《把军队运往印度》)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要求于1858年7月16日和20日之间写成的,并于7月27日寄往纽约。恩格斯的文章在谈到英国组织军事镇压起义的问题时,尖锐地批判了保守主义的和墨守陈规的帕麦斯顿政府的陆军部。恩格斯的文章被《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删改,特别是最后一段更可以看出删改的痕迹。编辑部还改了标题,这篇文章发表时用的标题是:《印度战争组织不善》。本卷用的标题根据马克思的笔记本取名为:《把军队运往印度》。文章发表时没有署名,但注明了“《纽约论坛报》通讯”。——第4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