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四卷 山地战的今昔 (第二篇文章)[377] 现代山地战的历史(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曾经进行了简短的评述)不容争辩地证明了:现代军队的机动能力给军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其能在象瑞士那样的山国里克服或绕过阻碍他们前进的一切天然障碍。现在我们假定,在普鲁士国王和瑞士之间真的爆发了战争。瑞士人为了保卫本国的安全,除了依靠备受赞扬的“山地要塞”之外,当然不能不考虑其他防御手段。 在上述情况下,进攻瑞士的行动可能在从康斯坦茨沿莱茵河至巴塞尔一线开展,这时还必须把奥地利和法国看作是中立国,因为这两国中任何一国采取积极的干预,都会大大增强这一进攻的破坏力,以致对付这种进攻的任何战略计划都将是徒劳无益的。这样,我们假定只有北部边疆是便于入侵的。莱茵河是它的一条防线,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障碍物。这条河,有七十英里的地段是可受到攻击的边界,而且不管河水有多深,流速有多快,这一带便于渡河的地点是相当多的。在法国革命战争期间,从来没有为争夺这条河而认真地打过仗。的确,强大的进攻军队在长达七十英里的战线上,任何一条河都是可以渡过的。毫无疑问,在一切情况下,在突然把部队集中到真正准备渡河的各渡场之前,制造某些虚假的紧张气氛和进行某种佯攻,必能获得成功。此外,架设在河上的几座石桥,瑞士人未必会把它们破坏到战时不能使用的程度。最后,位于莱茵河南岸的康斯坦茨,因为是德国的城市,对于普鲁士人来说则是从翼侧包围全线的合适的桥头堡。 但是,在莱茵河那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障碍,它在某种程度上使莱茵河更便于防守,正象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山脉使多瑙河便于防守一样。莱茵河的三条支流——来自西南方的阿勒河和来自东南方的莱斯河与利马特河(后两者同阿勒河成直角)在布鲁格附近汇合,然后径直向北流往莱茵河,在上述汇合处下游大约十英里靠近科布伦茨的地方流入莱茵河(当然不应该把这一位于阿勒河和莱茵河畔的科布伦茨同位于摩塞尔河和莱茵河畔的科布伦茨要塞混为一谈)。这样,在布鲁格和莱茵河之间的阿勒河把莱茵河的谷地一分为二,进攻的军队如在科布伦茨的上游或下游渡过莱茵河,就会面对利马特河或阿勒河,也就是说,会再一次面对便于防守的河流。这样一来,由于阿勒河和利马特河(莱斯河对于利马特河一线来说,只是下一道强大的防线)的汇合而形成的向前突出的三角形地带是第二道重要的防御阵地。这个阵地的翼侧左面(西面)有苏黎世湖、瓦伦施塔特湖[注:瓦伦湖。——编者注]、楚格湖和四州湖[注:费尔瓦德施泰特湖。——编者注]掩护[378];而这些湖,在上述情况下,却没有一个是普鲁士军队敢渡过的。阿勒河和利马特河的阵地,由于进攻它们的任何军队的后方就是莱茵河,成了瑞士抵御来自北部的入侵的主要战略防线。假定瑞士人抗击了对这个阵地的进攻,获得胜利,并组织反攻,积极追击[敌人],那时,失败的军队在它们能够沿莱茵河上可能架设的几座桥梁退却之前,就会被驱散、击溃、截断并消灭。 另一方面,如果阿勒河和利马特河下游一带被敌人顺利地通过了的话,那时,瑞士人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应该再看看地形。大部队在高山地带的条件下不能生存,不能把自己主要的作战基地和军需仓库安置在那里。山区战局如果有大部队参加,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瑞士人绝不应考虑将大量兵力撤往高山地区,他们应该尽可能长久地扼守较平坦的地区,因为那里有拥有各种资源的城市和便于转运的道路。如果从罗尼河在维耳讷夫附近流入日内瓦湖的入口处到莱茵河在兰涅克附近流入康斯坦茨湖[注:博登湖。——编者注]的入口处划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就把瑞士分成两部分,其中西北部(不算汝拉山脉)为下瑞士,东南部为上瑞士或高山地带的瑞士。由此可见,瑞士人的战略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主力在坚守平原地区的每一寸国土的同时,将会沿苏黎世——伯尔尼——洛桑——日内瓦一线退却;而东南部的山区则留给那些可能被切断的部队,以及民军和进行游击活动的自由射手去保卫。阿勒河南侧同莱斯河及利马特河平行的所有支流都成了主力在退却线上的依托,而在伯尔尼附近阿勒河本身(其上游也是从东流向西北)也是如此。如果阿勒河上游被强行渡过,伯尔尼被占领,如果仅仅由山地部队和新组建的部队不能从东南部造成对普鲁士人后方的严重威胁而引起全线退却,从而重新占领下瑞士,那么瑞士人实际上就不存在任何取得战争胜利的机会了。不过,这样的方案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由此可见,瑞士人有几条有利的防线:一条,阿勒河和利马特河一线;其次,阿勒河和莱斯河一线;第三条,阿勒河和埃默河一线(且不说中间的一些阿勒河的较小支流);四条,阿勒河上游一线,[这个阵地]左翼的前面是一片从纽沙特尔湖延伸到该河的沼泽地。 进攻的战略和防御的战略一样都取决于地形。如果普鲁士人不得已让自己的主力在科布伦茨上游渡过莱茵河,并进攻利马特河畔的阵地,那么他们就得铤而走险;他们不仅仅必须去进攻1799年马森纳为抗击奥地利人和俄国人而十分成功地守卫过的阵地,而且,即使夺得这一阵地,他们也会发现,在五英里之后,沿莱斯河还有一道同样坚固的防线;然后,在两三英里或五英里之后,另一道山溪挡住他们的去路;直到最后,他们在连续不断的停顿、战斗和损失之后,还会遇到瑞士人凭借埃默河构筑的阵地,而且这条河是一道几乎同利马特河一样严重的障碍。如果不考虑那些迫使普鲁士人在距法国边界相当大的距离上止步不前的政治原因(这一点我们在这里全然没有涉及)的话,这条进攻路线当然是绝对错误的。通往瑞士的正确路线应是在巴塞尔和科布伦茨之间渡过莱茵河;或者,如果是部分部队不得不从科布伦茨上游渡过莱茵河的话,那就必须立即组织好在布鲁格和科布伦茨之间渡过阿勒河,以便把主力集中于这条河的左岸。直接沿阿勒河一线进攻,可以从翼侧包围利马特河和莱斯河,也可以从翼侧迂回阿勒河所有不大的南侧支流,直至埃默河。加之利马特河沿线阵地的宽度不大,这一线宜于进攻的正面,从苏黎世到布鲁格,不超过二十英里;可是,沿阿勒河一线从布鲁格到左洛图恩,可供进攻的正面却长达三十六英里,而且即使在左洛图恩上游对正面攻击也无任何防护。阵地的左翼,在左洛图恩和阿尔贝格之间,是阵地的薄弱环节;如果阵地在这儿被突破,那么瑞士人不仅会丧失这条防线,而且同伯尔尼、洛桑和日内瓦的联系将被切断,因而他们下一步只能退向东南高山地区。 但是,这儿的防御有各种战术障碍物加以保障。人们溯阿勒河越向左洛图恩上行,汝拉山脉不高的山岭就越接近河流,它那独特的与阿勒河平行的纵向山谷妨碍军事行动的展开。这些山地障碍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然而,在这种条件下集中大部队往往需要被迫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十分复杂的机动,而这是任何一个将军所最不愿意做的,除非他对自己和他的部队非常相信。而这种品质在老普鲁士将军中已不那么常见了。可以肯定,在1815年之后,他们恐怕就没有参加过任何军事行动。他们大概不会冒险尝试类似的机动,而宁愿在两翼采取不彻底的应付办法,并把自己的主力集中在沿河一线。
注释: [377] 弗·恩格斯的《山地战的今昔》一文是根据马克思的要求于1857年1月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马克思于1月10日写信通知恩格斯收到了这篇文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87页)。纽沙特尔冲突(见注342)和当时报纸对普鲁士军队入侵瑞士的计划的讨论,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分两部分。在一部分中,恩格斯分析了山地战的一般的战略战术问题,其中有以拿破仑在瑞士的战争为实例的说明,发表在1857年1月27日《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12卷第118—126页)。第二部分则分析了普鲁士军队越过莱茵河入侵瑞士的可能的方案,以及瑞士联邦如何组织防御的问题。这篇文章根据《论坛报》编辑部的决定(这从《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查理德纳1857年3月5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没有发表。报纸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鉴于1857年1月16日瑞士政府释放了被捕的保皇派后,对普鲁士作出了让步,冲突已经解决了。“瑞士的夸口可悲地破产了”——马克思就是这样评价纽沙特尔冲突的结局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93页)。——第352页。 [378] 看来,在马克思誊抄时出现了差错,这里所说的几个湖位于恩格斯所谈阵地的右翼(东面)。——第3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