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卷伊壁鸠鲁哲学笔记四 Ⅳ.卢克莱修。《物性论》(共三卷。(1),(2),(3)) Ⅲ.普卢塔克。(2)《科洛特》 (e)伊壁鸠鲁和苏格拉底 [ⅩⅨ.2]“因为,伊壁鸠鲁有一个原则是:‘除哲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对某一事物如此深信不疑,以致无法使他改变信念’。”(第1117页)
这是了解伊壁鸠鲁对怀疑论态度的很重要的一句话。 [ⅩⅨ,5]“但是那种证明我们的感性知觉不准确和不足信的论断没有排除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明摆着出现的。但是当我们在自己的行动中对于出现的东西运用感性知觉时,[这一论断不允许我们把感性知觉当作]完全正确的和[无误的]。[因为]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东西的缘故,[这就足以使感性知觉成为必要的和]有用的。”(第1118页) [ⅩⅩ,1]“苏格拉底研究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当科洛特为此而对他过分地加以嘲笑和轻蔑的非难,并且带着青年人的傲慢声称,——他(即科洛特)说,——他,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时,事情就变得清楚了:科洛特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第1118页) [ⅩⅩⅡ,1—2]“他〈即科洛特〉说,斯蒂尔蓬使生活变成不可能的了,因为他说不能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同它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科洛特说],要是我们不讲人是善的,等等,而说人是人,善良的是善的,云云,我们将怎么生活呀!’”(第1119页)
关于科洛特,的确必须承认,他善于摸到对方的弱点,而普卢塔克却没有一点哲学嗅觉,以致连谈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抽象的同一性原理也被视为一切生命的死亡并受到指摘时,普卢塔克却针对这一点提出下面这种愚蠢的、只配由眼光狭小的乡村小学教师来说的反驳。 [ⅩⅩⅡ,3]“但是哪一个人因此而生活得更坏了?谁听到这一论点〈即斯蒂尔蓬的论点〉会不懂得这是俏皮的玩笑或者辩证法中的练习题?科洛特!不说‘人是善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把神叫作神和不把神当作神(象你们所做的那样),是你们不愿承认人的庇护者宙斯的存在,不愿承认立法者德美特的存在,生育者波赛东的存在。你们剥夺了赋予神的称号,你们取消了祭祀、入会仪式、庆祝游行、节庆,这种把概念相互分离的做法是恶劣的,它使生活充满了对神的蔑视,充满了厚颜无耻。”(第1119页)
这是斯蒂尔蓬很好和很重要的论述。[ⅩⅩⅢ,1]“斯蒂尔蓬所说的意思是:在讲到马时,我们用‘跑’作谓语,那么,他说,谓语与它所说的东西并不是同类的,而是不同类的。‘人’是一个概念,‘善的’又是一个[概念]。[“是马”和“是在跑的”两个说法的区别也是如此]。因为如果要求我们分别对每个概念作出规定,我们是不会给二者以同样的[规定]的。因此那些对一个概念使用和它不同的谓语的人是错误的……” [ⅩⅩⅢ,2]“因为,如果‘人’和‘善’是表示同一个意思……那么,对面包和药怎么能都说‘善’呢?”(第1120页) [ⅩⅩⅣ,4]“他们〈昔勒尼派〉说:‘我们感觉到甜’,感觉到‘暗’,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印象都给[我们]以它所固有的特殊的和不断的作用。但是,蜜是否真是甜的………………………………………夜间的天空是否真是暗的,由于有很多证据,还受到动物、物和人的怀疑:有的否定,反之,有的却接受…………………”
[ⅩⅩⅣ,5]“由此可见,意见只有以感觉为基础,才能避免错误;当它离开[感觉的土壤],去注意外部事物并且对它们作出判断时,它常常陷于混乱并与其他从同一些事物得到相反的印象和获得完全不同的表象的人发生矛盾。”(第1120页) [ⅩⅩⅤ,2]“因为,如果说一个形象我们觉得是圆的,另一个是折断的,那么他们尽管也主张感性知觉再现真实的东西,却不许承认塔是圆的或桨折断了;他们证实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现象,但又不愿承认我们以外的事物实际上就是[它们向我们显示的]那个样子……………………………………” [ⅩⅩⅤ,4]“视觉得到的形象,向我们显示出是折断的样子。” [ⅩⅩⅤ,5]“因而,由于在[感觉提供给我们的]表象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东西之间有着差别,我们就只好要么承认感觉到的表象的真实性,要么就得再提出证据,假使我们要求把显现出来的东西当成存在物的话。”(第1121页) 关于这一点普卢塔克所说的可归结为:学院派承认三种精神活动:想象、意图、和谐[第1122页];错误的根源也就出在最后一种。所以感性的东西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见解。 他试图向伊壁鸠鲁派证明,他们是在怀疑一种十分明显的东西。 艾希施泰特版,1801年,一卷本 不言而喻,卢克莱修的东西只有少量可供利用。 “当大地上人类的生活有目共睹地
就象那大自然一到春天便裸身露体,仿佛意识到它的胜利似的,将它的全部妩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然而到了冬天就用冰雪遮羞掩丑——朝气蓬勃的、大胆的、富有诗意的世界主宰者卢克莱修就是这样不同于用道德的冰雪来掩盖自己小“我”的普卢塔克。当我们看到畏缩地浑身颤抖的、屈辱地低声下气的个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摸摸自己,四下张望,怀疑自己的存在,生怕自己会马上消失。但看到身穿鲜艳服装、腾空飞舞的人时,我们却又忘乎所以,觉得我们仿佛高出于自己之上,达到普遍力量的水平,呼吸也就更自由了。谁觉得自己更道德和更自由些:是那刚走出普卢塔克的教室,一边思量着善良的人一死也就失去了自己一生的成果实在有欠公允的人,还是那直观永恒的完满境界、用心倾听着卢克莱修那勇敢的、雷鸣般的诗歌的人:在宗教的重压下悲惨无状,久久煎熬, 而宗教则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 板着凶恶的脸孔俯视那被踩在地下的人群的时候, 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目光, 对着它以眼还睛,敢于挺身出来抗拒。 任是神道,任是闪电,或者天空 吓人的雷霆都不能使他畏惧……… 于是,今天轮到宗教被我们踩在脚下, 而胜利则把我们自己凌空举起。”(第62—79行) “任何东西都不能凭神意从无中生出。”(第150行) “假如无中真的可以生出物, 则任何存在物不要种子就能产生……”(第159和160行) “为使你终究不致因看不见物的本原 而怀疑我的话……”(第267和268行) “自然就是这样通过不可见的物体来显神通。”(第328行) “但一切东西并非都被物质填满堵实, 因为物里面存在着虚空。”(第329—330行) “它(认识了虚空)[注:马克思作的注解。——编者注]就会使你不致于…… 永远思索宇宙的本质…… 这就是必定存在空虚的空间的缘故: 因为没有虚空,物体根本就不能 向任何地方运动…… ……这样任何东西都不能推向前进, 因为任何东西都不会让路,使运动有个起点。 ……要是没有虚空…… 任何东西就永远不会生出来, 因为物质处处都是紧紧夹成一块。”(第332—345行) “……[应当承认],物体中存在着虚空, 物体运动便是由此获得开端的。”(第382—383行) “整个……自然由两种东西构成: 第一是物体,第二就是空虚的空间。”(第419—420行) “……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 应该承认,离开了事物的动和静, 人们就不能感觉到时间本身。”(第459—463行) “[你现在清楚地看到,每一个行为] 根本不是自己独立存在, 不象物体那样,也不象虚空那样。 倒不如更宜于称之为 物体的偶性,或空间——一切事物 运动于其中的那个空间的偶性。”(第479—482行) “……既然这里已经根据其双重本质 看出两种东西,即物体和[一切事物 在其中活动的]地点之间的主要区别, 那它们必定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因为哪里有[我们称为虚空的]空间, 那里便没有物体,而物体所在之处, 也就无论如何不会有虚空存在。”(第503—509行) “……物质是永恒的……”(第540行) “……在[我们的感官已经感觉不到的] 物体上有一个极限点…… ……以它的本性来说它是最小的, 因而完全不可分割,而且从来不曾, 将来也永远不会个别地、独立地存在。”(第599—603行) “……有这样的物体,[它们的 碰撞、运动、排列、状况和形状 可以产生火,只要改变次序, 本性也就改变],它们不象火,也不象 任何一种能将物体授给我们的感官 和以自己的接触来刺激触觉的东西。”(第684—689行) “最后,如果一切皆由四种元素造成, 如果一切物以后重又分解成这四者, 那为什么要把四种元素看作物的始原, 而不认为那些物是它们的始原?”(第763—766行) “[如果你以为火、土、气和水 在相互结合时能够做到 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那么你就不能由它们得到任何东西; 无论是活的东西,还是象树那样死板的东西。 因为在这不同种类的混合中, 一切都会显出自己的本性:你将看到 在那里气和土混在一起,火又留在水里。 然而始原在把物造出来的时候, 必定要加进一种潜藏的不可见的本质, 以免出现任何会妨碍和干扰各种创造物 拥有自己独特性质的东西。”(第773—781行) “而据说…… ……这一切不断地互相转化,移动 (即:火升入气,而后形成雨, 而后成土,然后一切又从土还原回去)[注:括号里的话是马克思的解释。——编者注] 从天上降落到地上,又从地上回到天体。 但始原无论如何不可能这样做, 因为必须随时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存在, 以免所有的东西都完全化为乌有。 因为一样东西如果变化时超出自己的界限, 就等于它原来那种状态的毁灭。”(第783—793行) “因为在许多物里面 相同的始原是以多种方式结合的, 不同的物就必须以不同的食物为滋养。”(第814—816行) “因为同样的本原构成天空和大地, 太阳、河流、海洋、树木、五谷和生物。 但不论它们的混合还是运动都不相同。”(第820—822行) “此外在他〈即阿那克萨哥拉〉看来,始原太不稳定…… 其中哪一种能顶住强大的冲击 和逃避毁灭…… 是气?是水?或者火?还是什么?是血还是骨? 不,我相信,都不能,因为一切物 同样不免完全死亡,象我们看见的、 那为暴力所摧毁而在我们眼前公然灭亡的东西一样。”(第847—856行) “如果木中潜藏着火和烟和灰烬, 那木无疑是由不同的物所构成。”(第872—873行) “这里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诡辩余地, 阿那克萨哥拉就抓住它,认为 一切物都潜混在一切物之中, 但只有那在成分的数量上超过其他物、 老是现成摆在那里首当其冲的东西才会显露。 这样的解释丝毫不近真实。 因为这样一来被磨石辗碎的谷粒 就应该常常在磨石上留下一些血迹 或者一些别的东西…………………………… 最后,我们劈开木柴也就能发现 灰烬和烟,以及隐藏的小火苗。 但很明显,既然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就应当认为物里面不存在这样的混合, 而是许多物所共有的种子 以多种方式结合而潜藏在物里面。”(第875—896行) “你最终见到我们刚才谈的是什么了吧? 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是: 这些始原和哪些始原以怎样的位置相结合? 它们彼此之间将如何运动? 它们是怎样只要稍微变动一下结合 便产生木和火的?就象我们以同样的方式 稍稍变动一下这两个词的字母结合, 就会产生意义全然不同的两个词。”(第907—914行) “宇宙不管哪一边都没有任何终极, 因为否则它就必定会有边际; 而任何东西显然都不会有边际,只要 它的外面没有什么东西将它隔开……… 如果我们必须承认宇宙之外别无他物, 那么它就没有边际,也无终无极。”(第958—964行) “此外,如果辽阔宇宙的整个空间 四面都被圈定,并且是有边界, [有终点的]……… 就没有天空本身…………………… 确实,本原体无论在哪里都完全 得不到静止,因为并没有一个底部, 可以让它们停止汇流而沉积。 一切物体永远在不断的运动中造就, 本原体到处、从四方八面跑来跑去, 从无底深渊来的和上面的一起疾驰。”(第984—997行) “[再者,自然很留神使物的总量 不能为自己设置界限:]它把虚空作为 物体的界限,而又强迫物体围住虚空, 如此循环交替使一切皆无终极。 纵使其中一个不成为另一个的边界, 这个或那一个仍然会自己无限地延伸。”(第1009—1013行) “[………贪婪的大海随时新添进河水; 太阳热晒暖的大地 重又生产果实;生物便得以生育茁壮; 天空滑动的火就不熄灭。] 这一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要不是 物质从无限中永远源源而来, 使所有的亏损一次又一次得到补充。 因为一切生物如果失去食物,就会 衰萎消瘦,同样一切其他的东西, 一旦物质变得不足,源源不绝的供应之流中断, 就必定会开始消失。”(第1035—1041行) “……对荣誉的期望
那一味喜欢为自己操心,而不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设整个世界,做世界的缔造者的人,正受到精神的诅咒,被开除教籍,不过这是从相反的意义上说的;他被赶出教堂并且失去了永恒的精神快乐,于是也不得不以想象中的个人幸福来哄骗自己,夜里梦见自己。已将尖锐的酒神手杖深深扎入我的心。 同时向我胸中灌进对缪斯的甜蜜的爱, 现在我为这爱鼓舞,怀着兴奋的思想 漫游在皮埃里亚的没有道路的原野, 这里从来没人走过。我乐于把双唇 贴近那里的清泉,也乐于采摘不知名的野花 并把它们编成绚丽的花冠戴上, 这样的桂冠缪斯还从不曾加在谁人的头上。 第一,因为我在教导伟大的知识, 努力把人的精神从迷信的罗网中解放, 第二,我以十分明洁的诗句叙述 隐晦的主题,处处染以缪斯的魅力。”(第922行及以下几行) “幸福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注:斯宾诺莎《伦理学》第5部分,命题四十二。——编者注]
我们也将看到,比起普卢塔克来,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理解要明哲无数倍。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首先值得称许的是用伊壁鸠鲁的观点对从前的自然哲学家所作的中肯批评。它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巧妙地将伊壁鸠鲁学说的特点提到最重要的地位。 我们特别注意有关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的阐述,因为这些阐述在更大程度上适用于其他自然哲学家。 1.任何规定的元素均不能被认作实体。因为假使一切都转化成这些元素,一切又都由它们产生,那为什么不反过来认为,在这种可逆的过程中它们是从一切其他物的总和中获得其本原的呢?因为这些元素本身只不过是与其他物并存的一种被规定的、有限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形成同样是由于发生在其他物中的那个过程。反之亦然(第763—766行[注:见本卷第107页。——编者注])。 2.如果某些被规定的元素被承认为实体,那么,一方面,它们的天然片面性就表现在:它们是在互相碰撞中保存自己、表现自己的规定性,并且这样一来就溶化在自己的对立物中;另一方面,它们受到自然力学过程或某种其他过程的支配,显示出受其单一性所限制的形成能力。 如果说伊奥尼亚派自然哲学家的下述观点从历史上看可以原谅,即对他们来说火、水等不是规定的感性元素,而是一种共同的东西,那么,他们的对手卢克莱修恰好在这一点上对他们的指责是完全正确的。既然在阳光下很快就显现的、感官可以感觉到的元素被当作基本实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感性知觉和元素存在的感性形式就成为元素的标准了。如果有人说,元素在形成存在物的本原时,被规定成另一个样子,那么,这一规定就仍然是潜藏的规定并未在元素的感性单一性中显露出来,这种规定只是内在的规定;因而,元素在其中作为本原出现的规定,对这些元素来说就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这就是说:这些元素就不是这个被规定的元素的那个样子,也就是说它们不在那将它们作为火、水等与其他元素区别开来的东西里面(第773行及以下几行[注:见本卷第108页。——编者注])。 3.第三,认为规定的特殊元素是本原,这不仅与它们有限的存在以及它们从中任意划分出来的其他元素相矛盾(因此,与后者相比,这些元素除了数的规定性外再没有别的差别;但是看来,这样的规定性作为一种有限的规定性,反而原则上是由其他物的众多、无限性规定的)。这些元素本身的有限性和可变性不仅表现在以特殊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既显示出它们的独特性,也显示出囿于天然界限内的形成能力)发生的相互关系中,而且还表现在过程本身中,由于有了这一过程,世界才由这些元素所形成——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既然这些元素囿于特殊的天然形式内,那么它们的创造活动便只能是特殊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活动只能是它们本身的变更,这一变更仍然具有特殊性,即天然特殊性,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活动即是它们变化的自然过程。这些自然哲学家认为,火就是这样在空气中闪烁的,雨就是这样出现并降落到地面上的,土就是这样形成的。总之,这里所显示的是元素本身的可变性,而决不是它们的稳定性,不是它们作为本原所固有的实体存在;因为它们的创造活动正好反过来意味着它们的特殊存在的死亡,反之,产生的东西却根源于它们的可变性(第783行及以下几行[注:见本卷第108页。——编者注])。 在元素存在和天然物存在的必然的相互制约性中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它们的条件就是既存在于它们之外,也存在于它们自身内的它们自身的力量。 4.卢克莱修转而谈到阿那克萨哥拉的同素体。他非难同素体是: “始原太不稳定”[注:见本卷第109页。——编者注]。
由于同素体同它们对之来说是同素体的东西具有同样的质,是同样的实体,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在它们具体显露时所观察到的同样的暂时性归于它们。要是木中隐藏着火和烟,那木无疑是由“不同的物”混合而成的[注:见本卷第109页。——编者注]。如果任何一个物体都是由全部感性的种子构成,那么在打碎的物体内必定会发现它包含着感性的种子。似乎很奇怪,象伊壁鸠鲁哲学这样来自感性物范围并把它——至少在认识上——上升为最高标准的哲学,会把象原子这样的抽象的东西,这样一种“盲目力量”认为是始原。关于这一点见第773行及以下几行——第783行及以下几行[注:见本卷第108页。——编者注],这里表明:始原必须独立地存在,不具备任何特殊的、感性的、物理的性质。它是实体: “因为同样的本原构成天空和大地,
这一始原具有普遍性。太阳、河流、海洋”等等。(第820行及以下几行) 这是关于原子对虚空的关系的重要评语。关于这一“双重本性”。卢克莱修说: “……它们必定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第503行及以下几行)[注:见本卷第107页。——编者注]
接着,它们又彼此排斥: “因为哪里有[我们称为虚空的]空间,
它们中的每一个,本身就是始原;这样一来,无论原子还是虚空,都不是始原,而它们的基础,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作为独立的本质表现出来的东西,才是这样的始原。在伊壁鸠鲁体系完成时这一中间环节被赋予最高的地位。那里便没有物体”等等。(同上) 关于作为运动始原的虚空,见第363行及以下几行,关于显然作为内在始原的虚空,见第382行及以下几行。“虚空和原子”是思维和存在的具体化了的对立面。 第二卷 “但再没有什么比照看明净的寺院更大的乐事,
原子结合的形成、原子的排斥和吸引,是伴随着嘈杂的声响而发生的。在世界的作坊和铁匠铺里进行着喧嚣的、紧张的斗争。在世界上——在它的隐秘的中心里面喧腾着这样的风暴——充满了内部纷争。哲人的学说把它们建立在安全的高处……”(第7行及以下几行) “啊,可怜的凡人头脑!盲目的感觉! 在无数的危险中,在茫茫的黑暗中 人们度过了一生,这极其短暂的岁月……”(第14行及以下几行) “……正如小孩在一团漆黑中发抖和害怕, 我们在大白天也常常害怕[一些东西, 它们其实一点也不比小孩在黑暗中 以为会发生和感到害怕的东西更可怕]。 可见能从心灵消除这恐惧和驱散黑暗的 不是太阳的光芒,也不是白昼的光辉, 而是自然本身的面貌及其内部的结构。”(第55行及以下几行) “……物的始原存在于虚空之中并在其中 流荡,它们必然因本身的重量或别的 始原的碰撞而飞奔疾驰……”(第83行及以下几行) “……请记住,宇宙的任何地方 都没有底部,没有原初物体可以停留的 地方,因为空间既无终极也无界限, 它是无限度的,向四方八面伸延的, 正如我已详尽地证明过的……”(第90行及以下几行) “……无疑在无限的虚空里面, 原初物体无论在哪里都绝不能有静止。 相反,它们不断为各种运动驱赶, [有些在互相碰撞之后跑得更远, 有些则在附近散开]。”(第95行及以下几行) 连射进荫蔽处的阳光也是这场永恒战争的一种形象。 “许多微小的物体………
我们看到,命运的盲目的、可恶的力量是如何变成个人的、个体的任性并且破坏形式和实体的。在光线照耀下[前后奔突], 象在一场永恒的斗争中交战厮杀, 一队队投入战斗,永无休止, 时而遇合,时而分散开来。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物的始原 是怎样在无限的虚空里不断地驰驱。”(第116行及以下几行) “此外,你应该注意到
“原子偏离直线”是最深刻的结论之一,并且是根据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而来的。西塞罗可以嘲笑说:哲学之于他,就同北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一样陌生。在阳光下闪烁的物体里面的纷乱, 因为你也将从中了解物质的运动, 这些运动在物质里隐匿而不可见。 因为在这里你将看见许多微粒因看不见的 撞击而改变它的路线又再退回去……”(第125行及以下几行) “物的始原最初自己运动 接着那些由始原稍为结合而成的, 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因而是最靠近的物体 就因始原看不见的碰撞而动起来, 之后它们又促使更大一点的物体运动。 这样,运动由始原开始逐渐地 触及我们的感觉,直至我们能够 在阳光下运动的微粒中看见它, 虽然看不出那推动它的碰撞。”(第133行及以下几行) “但所有那些单纯而坚实的始原, 当它们通过虚空的时候,没有遇到任何 外来的阻滞,它们同自身各部分构成一体 并且一往无前地奔向所往的地方, 因此显然必定具有无限大的速度, 比阳光的飞奔的速度不知快了多少, [同一时间里在空间跑过的距离 也比太阳光辉在天空划过的路程远许多倍]。”(第157行及以下几行) “……即使我对物的始原一无所知, 那么就象根据许多别的现象一样, 我也敢根据天体现象断定: 整个现存世界并非为我们也绝非神力 创造的……”(第177行及以下几行) “……任何物体本身都不可能 靠自身的力量上升或向上运动。”(第185行及以下几行) 直线,即简单的方向,是直接的自为存在的扬弃,点的扬弃;它是被扬弃的点。直线是点的异在。原子——从自身排除了异在的点的存在,——是绝对的、直接的自为存在,因而它不可能有简单的方向,不可能有直线,它偏离直线。原子显示,它的本性不在于空间性,而在于自为存在。它服从的不是空间性的规律,而是别的规律。 直线不仅表示点的扬弃,它也是点的定在。原子不关心定在的宽广,它不分离成存在着的差别,但同时它也不单纯是存在,不单纯是一种仅仅是直接的、似乎对自身的存在感到无所谓的东西,但它的存在恰恰与定在不同,它与这种定在相反,被隔绝在自身内;这个意思翻译成感性语言就是:它偏离直线。 正象原子偏离它的前提,摆脱它的质的本性,因而显示出这种摆脱,这种没有前提的空洞的自我隔绝对它本身是存在的,显示出它本身的质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整个伊壁鸠鲁哲学也同样偏离了前提。例如,快乐仅仅是避开痛苦,因而也就是避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原子表现为被区分的,表现为具有定在的、受不存在和前提拖累的东西。但是原子的有限性在于:痛苦等等是存在着的,导致偏离发生的这些前提对个人来说是存在着的,在这方面原子是一种偶然的东西。诚然,我们看到,这种前提本身对于原子已经是存在着的,因为假如它对原子不存在的话,原子就不会偏离直线。但这是根据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伊壁鸠鲁哲学在实体前提的世界上寻找着一种没有前提的东西,或者,用逻辑学术语来表达:由于自为存在是伊壁鸠鲁哲学唯一的、直接的原则,因而定在同伊壁鸠鲁哲学直接相对立,伊壁鸠鲁哲学在逻辑上没有能克服这个定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过偶然上升为必然性、任意性上升为规律那样的途径来回避决定论。神回避世界,世界对它说来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才是神。 这样就可以说,“原子偏离直线”是原子的规律,是原子的脉动,是原子的特殊的质,正因为如此,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才不象伊壁鸠鲁哲学那样只是某一个时期的哲学。 “如果它们[象雨点一样地]继续下落,
因为世界在创造中,因为原子同自身,即同另一个原子发生关系,它的运动就不是那种必须先有异在的运动,——直线运动便是这种运动,——而是那偏离直线、同自身发生关系的运动。在感性概念里这一点可以这样表达:原子只能同原子发生关系,并且其中的每一个都偏离直线。经过广阔的虚空时丝毫也不偏斜, 那原子既不会有遇合,也不会有碰撞, 自然界也就永远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第221行及以下几行) “我再重复一遍:物体必定要偏斜,
“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注:手稿中是拉丁文“arbitrium”。——编者注],是特殊的实体,原子真正的质。但一点也觉察不出来;绝不会使人觉得 我们不顾明显性把运动想象成斜的。”(第243行及以下几行) “如果所有运动形成一条连接不断的链条, 新的运动总是按一定秩序从旧的运动中产生, 而原子也不能由于偏斜而 引起打破命运的束缚的别的运动, 以便使原因不致永远跟着原因而来, 那么你说说看,大地上的生物是如何 和从何得到那不受命运支配的、使我们 能向欲望所招引的地方迈进的自由意志……”(第251行及以下几行) “……[在我们胸中仍然有某种东西]……… 由于它的裁决全部物质 包括所有关节,有时包括[四肢]必得向前推去……” (第281行及以下几行) “所以在原子中除了撞击和重量之外,
这种偏斜不是在空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发生的,它不是感性的质,它是原子的灵魂。你还必须承认有运动的另一种原因, 是我们身上这种天赋能力的根源, 因为,如我们所见,无中不能生有。 诚然,重量妨碍着一切事物由某种外力 撞击而生;但智慧所做的一切不仅是 由于内在的必然性,它也并非只是被迫 忍受和负担并作为被征服者而听命于必然性, 这情况的发生乃是由于原子的微小偏斜, 不过不是在规定的期限,在一定的地点。”(第284行及以下几行) 在虚空中重量的差别消失了,这就是说,虚空不是运动的外部条件,而是自己存在着的、内在的、绝对的运动。 “反之,虚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
卢克莱修提出这一点来反对受感性条件限制的运动。作为一种支柱阻挡住任何事物, 而总是凭它的本性向一切让路。 因此一切东西尽管重量不等, 却必定以同等的速度冲下, 通过寂静的虚空在运动。”(第235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一切在水中或稀薄空气中下落之物,
见上面援引的诗句。之所以因本身的重量而一定下落得更快, 仅仅是由于水或空气的细微本质 不能给所有的物造成同样的阻碍, 而是对较重的东西让开得更快。”(第230行及以下几行) “你终究看到了吧,虽然外力推动许多人 并常常使劲地拉他们,迫使他们违反 自己本意向前进,但在我们胸中仍藏着 某种东西,会抗拒它并能与之斗争。”(第277行及以下几行) 这种“力量”,这种“偏斜”,就是原子的反抗、顽强,就是它“胸中的某种东西”;这种力量表明的对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分裂的、机械的世界对单个人的态度。 就象宙斯是在库列特的嘈杂的战争舞蹈声中长大的一样,在这里,世界就是在原子的斗争声中形成的。 卢克莱修是一位真正的罗马史诗诗人,因为他歌颂罗马精神的实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荷马笔下的生气勃勃的、强大的、完整的形象,而是坚强的、武装到不可穿透的、没有任何其他品质的英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或“bellum omnium in omnes”)是托·霍布斯的用语。见他的著作《哲学原理》第三部分《论公民》的致读者序和《利维坦》。——编者注]、僵硬的自为存在形式,失去神性的自然和与世隔绝的神。 我们来看看原子更具体的质的规定;我们已经弄清了它们内部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说得确切一点,就是它们的实体。在卢克莱修那里,这些规定非常不能令人满意,一般地说,它们是整个伊壁鸠鲁哲学最武断的,因而也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 “物质的总库从不曾比现在更
拥挤,也不曾比现在更空疏 任何力量都不能改变物的总量。”(第294行及以下几行) “在这里你不要感到惊奇: 虽然所有原子都在运动着, 其总量对我们来说却处在绝对的静止中,—— 因为原子的整个自然都远在我们的 感觉范围之外。因此既然我们的视觉 看不见它们,我们就见不到它们的运动。 就是我们能看见的东西如果离我们太远, 也常常把它们的运动隐藏起来不让我们看见。”(第308行及以下几行) “现在你来进一步认识一下一切实体的原子的
伊壁鸠鲁说,“形状的多样不是无限的”,但是“存在着无限多同一形状的微粒,由于它们不断的碰撞便创造了——并且在继续创造着——世界”,这种论点是对原子同它们的质,同作为世界本原的原子本身的关系的最重要、最内在的考察。本质和特性;它们的形式是如何 多样,它们的形状又是如何不同。 ……既然它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多, 以致象我已指出的既无止境也无法计数, 那它们自然就不会都具有完全 相同的体形和相象的形状。”(第333行及以下几行) “所以物的原子有不同的形状, 这样才能够引起各种不同的感觉。”(第442行及以下几行) “物的原子的…… 但这些形状的种类数目有限, 因为如果这些形状的数目不是有限的, 有些原子就会有无限的体积。 因为在原子所固有的同样微小的体积里, 不容许各种形状有很大的不同, 譬如说,假定一个原子包含 三个或更多一些的最小部分; 然后你把这个原子的这些部分 自下而上或自左而右重新摆放, 当你摆完所有的组合后你就会看到 这个原子所可能有的全部形状上的变化;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改变它原有的形状, 你就得增加新的部分。 如果你想一再地改变形状的话, 那么每一次组合都要加进新的部分。 可见,随着形状的每一新的变化 必然是它的结构的增大, 因此,你不能相信原子在形状方面有无限多的不同。 否则就应认为有些原子是非常巨大的, 而这一点我已证明过是不能接受的。”(第479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一切会不断出现,一个比一个更好。”(第507行)
原子的距离即差别是有限的;假定它是无限的,那原子在自身里就是居间的,就会包含理想的多样性。原子的无限性作为一种排斥,作为对自身的否定关系,产生无限多类似,它们的无限性同它们的质的差别没有任何关系。假定原子形状的多样性是无限的,那么每一个原子本身便包含着被它否定的另一个原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代表世界全部无限性的原子,象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但也可以反过来:一切同样会 退而变得更坏,就象它能臻于尽善尽美一样, 因为一切会不断出现,一个比一个更丑恶……”(第508行及以下几行) “如果事实并非如此,而万物又都有两面, 都有一定界限,那你就必须承认, 物质形状的不同也是有限的。”(第512行及以下几行) “给你说明这点之后,我再说下去: 正如你现在不难证实的那样,那些 形状彼此相同的物的原子 是不可胜数的。因为形状的差别虽然是有限的, 而相同的始原却应是无限的, 不然物质的总量会是有限的, 这我已证明是不可能的……”(第522行及以下几行) “因此,无论哪一种物的原子都
对此的回答是:不可胜数并显然能使万物得到补充。”(第567行及以下几行) “从亘古开始的本原之间的战争 就这样胜负不定地永远进行着: 时而充满活力的自然的力量获胜, 时而死亡战胜了它们。送葬的哀泣 混和着初见太阳的婴儿的啼叫。 没有一夜,没有一天,没有一个早晨 听不见婴孩的啼哭,夹杂着 那死了人的和黑色葬仪上的号哭。”(第573行及以下几行) “什么东西里面具有更大的力量和效能, 就表明它包含着更多的 种类不同和形状完全不同的原子。”(第586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一切神灵必定天生是永远 在绝对的宁静中享受着不朽的生命, 他们没有我们的那些操心事,逸然超脱, 没有任何痛苦,远离一切危险, 他们拥有一切,不需要我们要的东西, 他们用不着恩赐,也不知愤怒为何物。”(第646行及以下几行) “……物的本原永远不会被照亮。”(第796行) “但是你不要以为原子只是 没有颜色,它们里面没有一点热气, 冷和酷热也同样与它们无缘, 它们跑来跑去,既无声又无味, 它们身上也不发出特殊的气味。”(第842行及以下几行) “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同原始物体分开, 如果我们想在不朽的基础上建造世界, 使它能够保持完好无损的话, 否则你的一切东西都将化为乌有。”(第861行及以下几行) “显然,任何痛苦都不能触及原子, 它们本身也不会有快乐的感觉, 因为它们没有任何自己的原初物体, 以致会因其运动的变化而感到痛苦 或者尝到任何惬意的快乐之果。 所以原子不具有任何感觉。”(第967行及以下几行) “如果生物之所以能有感觉只是由于 它们的原子本身具有感觉, [那人类身上的原子又该是什么样子?]”(第973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假如它们〈即原子〉各方面完全象人一样,
那么它们自己就应由其他元素构成, 这些元素又由其他元素构成,如此类推,没完没了……” (第980行及以下几行) “首先,我断言,精神是由最精细
取消联结、比重:最微小的本原构成……”(第179行及以下几行) “但是如此灵活的精神,必定全部 由极圆和极微小的原子所构成。”(第186行及以下几行) “[相反,蜜比水分不知稳定多少倍, 它滴得比较迟缓,也流得慢得多], 因为在蜜里面全部物质凝聚得更 紧密得多,并且无疑是由较不光滑 和不那么圆不那么细的原子构成。”(第193行及以下几行) “[相反,那些]更大更粗糙的 [物体]总是显示出更大的稳定性。”(第201行及以下几行) “……精神和灵魂按天性说
可以说,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死亡是不朽的本原。原子、虚空、偶然、任意、化合都包含着死亡。无疑是由极小的种子所构成, 因为它们飞离时没有把重量带走分毫, 但也不能以为它们的本性是简单的。 人死时离开的是一种混合着热的 稀薄的微风,而热又带着气走; 不混合着气的热是没有的。”(第228行及以下几行) “所以我们已看到精神的性质是三重的。 但要产生感觉这一切仍嫌不足, 因为不能设想由此能够产生 我们身上的运动的感觉…… 因此我们还应当再增加某种 第四种性质。它还没有任何名称, 自然里面没有比它更细更活动的东西, 没有一样东西的原子比它更小更光滑。”(第237行及以下几行) “但是通常这些运动在身体的表面就 受到限制,我们因此才能保住生命。”(第256行及以下几行) “[显然,死不值得我们感到害怕], 那不复存在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的, 哪怕根本就未曾出世,于他也一样, 既然必有死亡的生命已被不朽的死亡夺走。”(第867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如果死后被野兽的嘴撕碎是
悲惨的,那我真不懂,为什么 躺在火葬的烈火中被燃烧 或者放进冰里因严寒而断气, 或者尸体放在陵墓冰冷的石上 或盖上坟土被沉重地压在土里就不可怕。”(第888行及以下几行) “如果人们也能象他们清楚地感到 沉重地压迫着他们精神的负担那样, 去认识它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 这么多悲苦象石头般地压在心上, 他们也许就不会象现在这样过日子, 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常想变换地方来摆脱重压。”(第1053行及以下几行) 第三卷完 众所周知,偶然是伊壁鸠鲁派居支配地位的范畴。这是把观念只看作状态的必然结果;状态就是偶然的存在本身。因此世界的最隐秘的范畴——原子,它的联系等等便被推向远方,被看作过去的状态。在虔诚主义者和超自然主义者那里我们也见到同样的情况。世界的创造、原罪、赎罪,这一切及其全部虔诚的规定例如天堂等等,不是永恒的、内在的、不受任何时间限制的观念规定,而是状态。正如伊壁鸠鲁把他的世界的观念性——虚空移到世界的创造中一样,超自然主义者则把脱离前提的自由,即把世界的观念体现在天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