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三十卷 恩格斯致席勒协会理事会
致席勒协会理事会[546] 谨作为附件一寄上前些时候转交给我的图书管理员来信的抄本。我曾冒昧地就该信的措辞向施特塞尔先生提出某些意见,但不出所料,他回答我说,这封信不过是照理事会文学部规定的格式写的。 因此,我现在不得不向理事会提出有关的意见,但首先应当强调指出,这些意见丝毫不涉及信的内容本身。对信的内容,即要求严格遵守规定的图书借阅期限,逾期要“罚款”,总之要求遵守协会的规章制度——当然每个人都会同意。这里说的只是这个文件所用的语气。这种语气同有教养的人们之间通信时通常用的语气截然不同,而我,应当承认,不习惯于收受此类信件。施特塞尔先生也承认,对这种说得轻点是粗暴的方式感到惊奇的,我不是头一个。 的确,当我读完这篇作品的时候,感到好象突然回到了祖国。我觉得好象手里拿着的不是席勒协会图书管理员的信,而是德国某个警官限我“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纠正某种过错,否则严加惩处的绝对命令。向我送达这一要求的职员身上那套通常看来是那么无害的制服,这次也使得我的错觉更加逼真了。 因此,我决定再重读一遍1859年11月12日仿佛是作为正在成立的席勒协会的纲领而发表的宣言。同上述图书管理员的信对照起来看,这个纲领就显得很别致。其中写道,席勒协会应当致力于: “使年青的德国人……立即感到自己在这里象在家里一样……感到在道义上和精神上受到‘较好的关怀和爱护’……而主要的是使他在回到祖国时不感到自己同祖国疏远”。
毫无疑问,这种公文中的官腔完全是用来使收件人立即感到自己是在家乡的土地上,而且不得不相信,他将象在自己的祖国,即在亲爱的宗法式的警察国家、这个保护和收养幼儿的巨大机构里那样好地受到“关怀和爱护”,如果不是“较好”的话。只要这种公文盛行一天,当然就不用担心席勒协会的某个会员会感到自己同祖国疏远。如果协会的某个会员例外地在祖国没有机会领略过官僚主义的工作方式和当局的官腔,那末,席勒协会在这方面显然能使他大受教益。看来必须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包含在纲领里的如下诺言,即席勒协会将促使 “在已经比较成熟的年龄返回祖国的人们,除了德国语言和德国教育之外,同时还保持作为德国人和德国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甚至使这种品质得到更大的发展”。
当然,很多会员未必料到过,“真正的”德意志精神(为培养这种精神,席勒协会应当成为统一的中心),除了别的以外,还包含有官僚主义精神,这种官僚主义精神可惜在祖国还几乎拥有充分的政治权力,但是整个德国正在同它进行斗争,而且恰恰现在正在对它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这种直接命令的语气,这种限定在二十四小时内执行命令的绝对要求,在这里无论如何是不恰当的,如果在这同时威胁你的不是两星期饱尝铁窗风味的拘留,而是半克朗的可怕罚款,那末它们又是很可笑的。席勒协会会员不仅有德国人,而且有英国人、荷兰人和丹麦人,这种语气在他们听起来决不可能“象在祖国一样”。请问,这些会员收到这种命令的时候,他们对“德意志精神”会怎么看呢? 由于偶然的巧合,目前我是这里另外一个协会[547]的文学部的成员,这个部没有图书管理员,因此我本人就不得不经常给协会会员寄类似的通知。附录二[548]是通常写这种通知的式样。我决不妄想使这种格式成为范例,但是它也许能使您们相信,不必损害有教养的人们的互相尊重,也可以取得同样结果。 我再重复一遍,办事严格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协会会员也有权要求对他们态度温和。文学部的铁拳应该落到每个有过错的人头上,但是希望它戴上丝绒手套。所以我请求理事会关心一下,使文学部给协会会员的正式通信不要采取德国行政机构给下属下命令的格式,而要采取有教养的人之间通信的格式。 注释: [546]席勒协会是为纪念伟大的德国诗人弗·席勒诞生一百周年于1859年11月在曼彻斯特成立的,它的目的是要成为曼彻斯特德国侨民的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起初,恩格斯没有参加协会,对协会的带有普鲁士官僚主义烙印的活动抱批判的态度。在席勒协会的章程经过一些修改以后,恩格斯于1864年担任协会理事会理事,后来又任协会主席;他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时间,对协会的活动有很大影响。——第592、620页。 [547]看来是指联合文人、学者的俱乐部“雅典神殿”,这样的俱乐部在伦敦、曼彻斯特和英国其他一些城市都有。——第594页。 [548]恩格斯信中所说的附录二没有找到。——第5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