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二十七卷 马克思致恩格斯
亲爱的恩格斯: 你是在玛丽旁边还是以其他方式研究生理学?在第一种情况下,我认为,那就不是学希伯来文的问题,更不是学俄文的问题。 我的新地租理论目前只是使我获得了任何一个老实人所必然追求的自信心。不过,无论如何,你对新地租理论表示满意,我是高兴的。土壤肥力和人的生殖能力成反比,这不免使象我这样多子女的父亲非常狼狈。尤其是,我的婚姻比我的工作更多产。 现在,我只是向你说明一下货币流通理论。黑格尔派会把我对这个理论的研究说成是对“异在”,“异物”,一句话,对“圣物”的研究。 从李嘉图开始,劳埃德先生和其他一切人的理论如下: 假定实行纯金属货币流通。如果这里货币流通过多,物价就会上涨,因此商品出口就会减少。国外的商品进口就会增加。进口就要超过出口。因此,就出现贸易逆差和不利的汇率。就要输出硬币,货币流通就会减少,商品价格就会下降,进口就会减少,出口就会增加,货币就重新流进,总之,重新恢复原来的平衡。 在相反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不过有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因为纸币必然重复金属货币的运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调节必将取代在另一种情况下起作用的自然规律,所以每当贵金属流进时英格兰银行就要增加银行券的发行(例如,通过收购国家有价证券、国库期票等手段),而金属储备减少时,它就要通过缩减自己的贴现业务或抛售国家证券的办法来减少银行券的发行。而我却认为,银行应当做的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当金属储备减少时,应当扩大自己的贴现业务,而当金属储备增加时,贴现业务仍应照常进行,以避免不必要地加剧即将到来的商业危机。不过,这个问题下次再谈。 我在这里要谈的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理。我断定,除了在实践中永远不会出现但理论上完全可以设想的极其特殊的情况之外,即使在实行纯金属流通的情况下,金属货币的数量和它的增减,也同贵金属的流进或流出,同贸易的顺差或逆差,同汇率的有利或不利,没有任何关系。图克提出了同样的论断,但是我在他1843—1847年出版的《价格史》一书中没有发现任何的论述。 你知道,这个问题是重要的。第一,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推翻了整个的流通理论。第二,这证明,信用制度固然是危机的条件之一,但是危机的过程所以和货币流通有关系,那只是因为国家政权疯狂地干预调节货币流通的工作,从而更加加深了当前的危机,就象1847年的情况那样。 应当指出,在下面的论述中,我的出发点是:贵金属的流进是同物价还不高但正在上涨,资本有剩余,出口超过进口等兴旺景象相联系的。而黄金的流出则同相反的条件,相应的变化相联系。那些同我论战的对手也是从这个前提出发的。他们根本无法反驳这一点。其实,可以举出一千零一个例子来说明,在输出黄金的国家,虽然其他商品的价格大大低于那些输入黄金的国家,但是其黄金仍然外流。例如,在1809—1811年和1812年英国就是这种情况,等等。不过,总的前提,第一,抽象说来是正确的,第二,货币流通学派的好汉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这里暂时不必争论。 现在我们假定在英国纯金属流通占统治地位。但并不由此假定信用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另外,假定英格兰银行成为既是存款又是借贷银行,不过它的贷款完全用现款发放。如果不作这样的假定,这里英格兰银行的存款就会成为私人的积蓄,而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私人的贷款。因此,为了不使过程分散,而集中到焦点上,在这里关于英格兰银行的存款将要谈的,只是一个轮廓。 第一种情况。贵金属的流进。在这里问题很简单。游资多,因而存款增加。为了使存款投入周转,银行就要降低它的利率。这就造成国内业务扩大。只有在业务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流通手段来进行这些业务的情况下,货币流通才会增加。否则,流通中的过剩的货币就会以支付期票等形式作为存款等流回银行。因此,货币流通在这里不是原因。货币流通的增加归根到底是投资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直接结果的是存款,即游资的增加,而不是货币流通的增加。) 第二种情况。在这里问题实际上只是刚开始。假定:输出贵金属;萧条期开始;汇率不利;同时由于收成不好等等(或者工业原料涨价),需要越来越多地进口商品。假定在萧条期开始时英格兰银行的平衡表是下面的情形:
假定没有银行券,银行的债务只有一千二百万存款。按照这个银行的原则(存款银行和发行银行的共同原则是,只用三分之一的现款偿付自己的债务),八百万金属储备比需要的多一倍。为了增加利润,银行就要降低利率和扩大比方说四百万的贴现业务,这四百万要输出国外支付粮食等用款。这样,银行的平衡表就是如下的情形: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 既然商人要输出黄金,他们首先就要影响银行的金属储备。输出这些黄金会使(银行的)储备减少,但是丝毫不影响货币流通。这四百万无论放在银行的地下室内或放在开往汉堡的轮船上,对货币流通反正一样。最终表明,金属储备可能大大减少,在这里是减少四百万英镑,但对货币流通和国内的营业毫无影响。这种情况正是发生在整个这样一个时期:与债务相比大得多的金属储备将同债务形成适当的比例。 c但是假定:使银行金属现金必须减少四百万的情况继续存在,缺乏粮食,籽棉价格上涨等。银行就会担心自己的保证金。它就提高利率和限制自己的贴现业务。因此,贸易界就出现萧条。这种萧条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存户要求从银行提取存款,银行的金属现金便相应减少。如果存款下降到九百万,即如果存款减少三百万,银行的金属储备也要减少三百万。这样一来,金属储备就降到一百万(四百万减三百万),而存款是九百万,这个比例对银行来说是危险的。所以,如果银行想要把它的现金保持在存款的三分之一的水平上,它就必须把它的贴现业务缩减二百万。这样,银行的平衡表就是如下的情形: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金属现金减少过多,使金属储备低于其同存款的适当比例,银行就要提高汇率和缩减贴现业务。可是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存款,而由于存款减少,金属储备也要减少,不过期票贴现也要以更大的比例缩减。但是货币流通却丝毫不受影响。失去的金属现金和存款有一部分会填补由于银行贷款减少而在国内流通中造成的真空,另一部分则流到国外。 d假定:继续进口粮食等等,存款减少到四百五十万;那末银行为了保持金属储备和它的债务的适当比例,还要把它的贴现业务缩减三百万,这样,平衡表就是如下的情形:
在作这种假定的情况下,银行就要把期票贴现从一千六百万降低到一千一百万,即降低五百万。货币流通的必不可少的需要由取出的存款加以保证。但是同时缺乏资本,原料价格高涨,需求缩减,因而营业缩减,最后,货币流通,即必要的流通手段缩减。流通手段的多余部分以金条的形式流出国外以支付进口。货币流通量最后才会受到影响,并且只有在金属储备下降到其对存款的适当比例以下的时候,才会下降到必需的数量以下。 就以上所述,还必须指出: 1.银行可以不缩减自己的贴现业务,而抛售它所掌握的国家有价证券。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利的,但结果是一样的。银行不缩减它本身的准备金和贴现业务,就会缩减把货币换成国家有价证券的私人的准备金和业务。 2.我在这里假定银行的金属现金减少六百五十万英镑。1839年曾经减少九百万到一千万。 3.以纯金属流通为条件所假定的过程,和以纸币流通为条件一样,可能造成支付的停止。在十八世纪汉堡曾经两度发生过这种情况。 请早日回信。 你的 卡·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