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 不列颠的贸易 1860年9月8日于伦敦 “论坛报”是第一个引起读者注意英国对东印度出口锐减的报纸。出口锐减的情况在基本出口项目即棉织品和棉纱方面特别显著。郎卡郡和约克郡开始感到出口减少的后果的时候,正是在国内市场由于收获比去年延误了整整5星期而开始萎缩的时候,虽然收获的前景从8月30日(星期四)起有了好转,但无论如何将低于中等年景。因此,不列颠商会大为恐慌,并纷纷向中央政府抗议新的印度关税条例。按此条例,从大不列颠来的基本进口项目的关税由5%增加到10%,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了一倍。原先对此审慎不语的英国报界,这样一来,也终于被迫打破缄默。伦敦的“经济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印度的商业”和“印度商业萧条的原因”的文章。“经济学家”的关于印度的文章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除了因为这家杂志在这类问题上被认为是英国的主要权威之外,还因为它的文章同目前的财政部印度财务大臣威尔逊先生的大笔有关。文章的第一部分企图为最近的印度关税立法推卸它对印度市场缩小应负的任何责任,可是,事实对此作了最好的回答:印度总督不得不在加尔各答召开由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税务局和商会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并责成委员会重新审查和修改不久前实施的税率。正如我第一次向读者诸君介绍这个问题[注:见本卷第83—85页。——编者注]时所指的那样,这一税率决不是印度商业危机的原因,但它加速了危机的产生,因为它是正当印度的贸易已经发展到超过市场的自然容量时突然实施的。“经济学家”公开承认,印度市场上的英国商品过剩,英国市场上的印度商品过剩。 它写道:“在我们看来,谁也不会否认,由于在去年的一定时期内,对印贸易取得了巨大利润,结果使这个国家市场的进口商品突然大增,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国内的需要,并且还引起印度资本家大搞投机买卖,他们指望用海外的商品供应遥远的内地市场。例如,向英属印度出口的棉织品价值,1859年是12043000英镑,1858年是9299000英镑,1857年是5714000英镑;纱的出口价值——1859年是2546000英镑,1858年是1969000英镑,1857年是1147000英镑。在一个长时期内,商品一到,便一售而空,同时,由于价格继续上涨,就有不少的高利贷投机分子,收购商品转运到内地去;所以,无疑的是,正如我们根据最可靠的消息能判断的那样,在西北部各市场上已积存了大量的商品储备,关于这一点,米尔扎普尔、阿拉哈巴德、勒克瑙、阿格拉、德里、阿姆里察和拉合尔等地的资料是一致的。”
接着,“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一定意义上促使印度市场的积压变成一种经常现象的某些情况。基本原因——英国不停的大量的供应——则一字不提。首先,由于到处干旱,在整个北印度,1859年的秋收无论是质量或数量都大大低于中等年景,因此,冬季和春季粮价高昂,后来由于饥馑的威胁,又涨得更高了;而且,与农产品缺乏和价格昂贵的同时,瘟疫也猖獗起来。 “在整个西北部,霍乱流行病如此严重地威胁着人口稠密的城市,以致日常生活在许多情况下都停止了,居民像躲避入侵的敌人一样,四处逃生。”
但最坏的是—— “在发出最近一班邮件之前一个月或6个星期,上印度已处于可怕災难的威胁之下。唯一能决定秋收的雨,通常是在6月中,最迟也在6月底下,但今年,到7月中一滴雨也未下。从西北边境到下孟加拉,从开伯尔山口到贝拿勒斯,包括萨特里日河、朱木拿河和恒河的广大流域,被太阳晒成一片颗粒无收的硬土,只有个别地区,得到巨大灌溉系统的河流或蓄水池、朱木拿河和恒河的水渠的滋润,能生长一些农作物。到处人心惶惶,觉得像1837年和1838年那样的饥荒又要来了。粮价涨得更高了,牲畜大量死亡或被赶上山,不用来耕地,而人民则处于饿死的边缘。”
然而,据加尔各答收到和发表的电讯说,在7月27日发出最近一班邮件前一星期,对最坏情况的担忧已经消除,终于下了透雨,而且下得及时,即使不能保证好收成,也可防止饥荒。“经济学家”杂志转述的详情足以表明,1860年上半年比1859年上半年已经缩减约200万英镑的印度贸易,最近没有丝毫复苏的希望。澳大利亚市场,由于商品过剩,也出现了种种收缩的迹象。原来预料,会因英法商约而很快地达到巨大数额的对法贸易,却缩减了100多万英镑,这一点有下列资料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