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 毕若[219] 毕若·德·拉·比贡利,托马·罗伯尔,伊斯利公爵——法国元帅;1784年10月生于里摩日,1849年6月10日死于巴黎。1804年他参加法国军队当列兵,1805年战争时期是下士,在普鲁士和在波兰战争时期(1806—1807年)成为少尉,1811年参加列里达、托尔托萨和塔腊果纳围攻战时是少校军衔,在卡塔卢尼亚的奥尔达耳会战[220]以后升为中校;在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以后,毕若上校用蹩脚的诗歌颂白百合花[221],但是因为他的诗作受到人们很大的鄙视,所以他在百日[222]时期又投奔拿破仑了。拿破仑派他去阿尔卑斯军团领导第十四基干团。在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时期,他去埃克西迪他父亲的庄园。在昂古列姆公爵干涉西班牙[223]时期,他表示愿为波旁王朝效劳,但因为这个要求被拒绝了,所以他就成了自由派,并且参加了最后促成1830年革命的运动。 1831年毕若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并被路易-菲力浦提升为少将。1833年他被任为布累城堡司令,受命监视贝里公爵夫人;但是他执行这项使命所采用的方法使他很不光彩,因此以后他就被人称为“布累城堡的前任狱吏”。1834年1月16日,在众议院进行辩论的时候,拉腊比先生指责苏尔特实行军事独裁,毕若打断他的话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另一个议员杜隆先生嘲弄地问道:“要是命令他去当狱吏,那怎么办呢?”。这场冲突引起了毕若和杜隆之间的决斗,杜隆在决斗中被打死。这件事使巴黎人民极其愤慨,并且由于毕若参加镇压1834年4月13日和14日的巴黎起义[224],这种愤慨情绪就更加强烈了。镇压起义的部队分为三个旅,其中一个旅由毕若指挥。14日早晨,当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的时候,在特朗斯诺南街上几个还在坚守街垒的热情的起义者却遭到了优势敌人的残杀。虽然这条街不是毕若旅的活动地区,因而他并没有参与这次暴行,但由于人民的痛恨,还是把他的名字同这个可耻的事件连在一起,并且不管怎样反驳,还是坚决地痛斥他,给他取了“特朗斯诺南街的英雄”的绰号。 1836年6月6日,毕若将军被派到阿尔及利亚担任奥兰省司令,这个职位几乎不受总督管辖。他在接到同阿布德-艾尔-喀德作战并派出强有力的军队迫使阿布德-艾尔-喀德屈服的命令之后,签订了塔弗纳条约[225];这样一来,他就放过了展开军事行动的机会,使自己的军队在开始行动以前就处于危急状态。在签订这个条约以前,毕若曾进行过几次会战。没有列入条约正文的秘密条款规定偿付毕若将军3万布若(约12000美元)。他被调回法国以后升为中将,并成为获得荣誉军团勋章的高级将领。塔弗纳条约的秘密条款被人知道以后,路易-菲力浦准许毕若出资建筑几条公用道路,以提高毕若在选民中的声誉和保持他在众议院的席位。 1841年初,毕若任阿尔及利亚总督,在他统治期间,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有了根本的变化。他是第一个这样的总督:统率了足以执行自己面临的任务的军队,拥有对所属下级将领的绝对的权力,并且长久地担任这个职务,以致可以按照一个需要多年才能实现的计划来进行活动。在伊斯利会战(1844年8月14日)中,他以劣势兵力击溃了摩洛哥皇帝[注:阿布德-艾尔-拉赫曼。——编者注]的军队,他之所以取得了胜利,是因为他在谈判结束的前夜不宣而战地对穆斯林进行了突然的袭击。[226]毕若在1843年7月17日,就已获得法国元帅的称号,在这次会战以后,他获得了伊斯利公爵的封号。因为在他回法国以后阿布德-艾尔-喀德重新集结军队,所以他又被派回阿尔及利亚,迅速地镇压了阿拉伯人的起义。他不顾内阁命令,远征卡比利亚,因而同基佐发生了分歧[227],结果他被奥马尔公爵接替,并且按照基佐的说法,他“获得了回到法国和享受荣誉的机会”。 由于基佐的秘密的建议,路易-菲力浦于1848年2月23日夜间召见了毕若,并任命他为全部武装力量(包括常备军和国民自卫军)的最高统帅。24日早晨,毕若在吕利埃尔、贝多、拉摩里西尔、德·萨尔、圣阿尔诺以及其他将军的陪同下,到土伊勒里宫的总参谋部隆重地接任奈穆尔公爵的最高统帅职位。他对在场的军官们说,他这个将要带领他们去镇压巴黎革命者的人,“无论在战场上或在镇压起义的时候,是从来没有遭到过失败的”,他保证这一次也要迅速除掉“暴民”。然而任命他的消息一传出,情况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国民自卫军对任命他担任最高统帅尤为不满,他们高呼:“打倒毕若!”,“打倒特朗斯诺南街的英雄!”——国民自卫军坚决表示,他们将不服从他的命令。路易-菲力浦被这次示威吓破了胆,只得收回成命,并花了一整天时间进行了没有结果的谈判。2月24日毕若成了路易-菲力浦的顾问中唯一坚持不惜牺牲继续进行斗争的人了;但是国王已经认为,只有牺牲元帅才能同国民自卫军取得和解。因此统帅权转入他人手中,而毕若被免职了。两天以后,毕若表示愿为临时政府[228]效劳,但是没有被接受。 路易-拿破仑当总统的时候,他任命毕若为阿尔卑斯军团司令;毕若同时在下夏朗德省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毕若发表过一些主要是关于阿尔及利亚的著作[229]。1852年8月,在阿尔及尔城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另一个纪念碑建立在他出生的城市。
注释: [219]马克思在写本条目时使用的主要资料,从保存下来的他的摘录来看,有以下著作:摩·瓦格纳“阿特拉斯上空的三色旗,或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征服”1854年伦敦—纽约版(M.Wagner.《The Tricolor on the Atias;or Algeria and the French Conquest》.London-New-York,1854);丹·斯特恩“1848年革命史”1850年巴黎版第1卷(D.Stern.《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de 1848》.Vol.1,Paris,1850)。可能马克思还使用了关于毕若在阿尔及利亚活动的材料,这些材料在恩格斯写的“阿尔及利亚”这个条目的初稿中曾引用过,但在刊印时被百科全书编辑部删掉了(见注90)。从恩格斯在1857年9月17日和22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恩格斯也曾为本条目收集过材料。——第221页。 [220]奥尔达耳(卡塔卢尼亚)会战以及上述的围攻战发生于1808—1814年比利牛斯半岛的战争期间(见注47)。——第221页。 [221]百合花是波旁王朝的徽号。——第221页。 [222]百日——见注155。——第221页。 [223]指法国军队为了镇压1820—1823年西班牙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而对西班牙进行的武装干涉。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于1822年7月7日试图占领革命的马德里遭到失败以后,秘密请求神圣同盟(由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于1815年结成的欧洲君主的反动联盟)援助他镇压革命。根据神圣同盟维罗那会议的决定,应由法国援助斐迪南。昂古列姆公爵指挥的法国军队于1823年进入西班牙,在该国恢复了专制制度,他们在西班牙一直驻留到1828年。——第221页。 [224]指巴黎工人和站到工人这一边的巴黎小资产阶级阶层于1834年4月13—14日举行的反对资产阶级七月王朝制度、争取成立共和国的起义。巴黎事件是对当时在里昂爆发的强大的无产阶级起义的响应,里昂起义还引起了法国其他一些城市的革命发动。正像里昂起义一样,巴黎起义也是由秘密组织——民主共和的人权社领导的。起义者的主力是巴黎工人,他们同政府的军队进行了两天残酷的街垒战。与镇压起义同时发生的是军人集团的肆无忌惮的暴行和政府对民主派的迫害。——第222页。 [225]塔弗纳条约是毕若和阿布德-艾尔-喀德之间于1837年5月30日在塔弗纳河地区签订的。1835年法国殖民者破坏1834年同阿布德-艾尔-喀德所签订的和约,重新向他发动了战争,以夺取被他解放的阿尔及利亚西部。由于没有取得重大结果,同时又需要抽调兵力去镇压阿尔及利亚东部爆发起义的地区,法国政府只得批准毕若所签订的新和约。根据塔弗纳条约,法国被迫再次承认在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不包括法国控制的某些沿海城市——阿尔及尔、奥兰、阿尔泽等)阿布德-艾尔-喀德的国家的独立。1839年,和约再一次被侵略者背信弃义地破坏了。阿尔及利亚人在阿布德-艾尔-喀德的领导下重新恢复了对法国侵略者的解放战争(关于这次战争见注96)。——第222页。 [226]到1844年,毕若和其他的法国将领通过收买当地封建主和采取恐怖手段对付阿尔及利亚部落的方法,征服了阿尔及利亚西部。毕若以摩洛哥苏丹拒绝交出转到摩洛哥的阿布德-艾尔-喀德为借口,率领军队侵入摩洛哥领土。1844年8月,毕若通过背信弃义的进攻,在伊斯利河地区击溃了摩洛哥人的武装力量。同时,法国舰队毁坏了丹吉尔城和摩加多尔城。但是,在英国对在北非的法国领地扩大的趋势感到不安而进行干涉的威胁下,法国殖民者被迫暂时放弃对摩洛哥的占领。毕若根据1844年9月10日的丹吉尔条约,迫使苏丹逐走阿布德-艾尔-喀德和解散摩洛哥的边防部队,然后把自己的军队撤出了摩洛哥领土。——第223页。 [227]毕若和基佐之间分歧的原因之一是,毕若想利用镇压1845—1847年阿尔及利亚起义的机会,进一步侵占北非(他于1847年5月远征卡比利亚就是为了这一目的)和再度入侵摩洛哥。一贯实行掠夺殖民地政策的基佐政府当时怕毕若的行动会进一步加剧已经很尖锐的英法矛盾。——第223页。 [228]指1848年2月24日七月王朝被推翻后所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政府成员极大多数是温和的资产阶级共和派。——第224页。 [229]马克思指在各个时期出版的毕若的著作,这些著作叙述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所进行的各次战争和对这个国家实行侵略和殖民化的计划。——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