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

第二章。4.贵金属



  资产阶级生产过程最初所掌握的金属流通是一种现成地移交下来的机构,这个机构虽然逐步经过改造,但是始终保持着它的基本结构。为什么是金银而不是别的商品充当货币材料,这个问题不属于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因此,我们只概括地谈谈最重要的几点。
  因为一般劳动时间本身只容许有量的差别,所以要充当它的特殊化身的那种物体必须能够表现纯粹的量的差别,因而首先要有同一性,同质性。这就是一个商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第一个条件。如果我用牛、兽皮、谷物等等来计算一切商品的价值,那末实际上我就必须用观念上的平均牛、平均兽皮等等来计量这些商品的价值,因为牛和牛、谷物和谷物、兽皮和兽皮之间,在质上是不同的。金银则不然,它们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本身总是相同的,因而等量的金银代表同样大小的价值[注:“金属有这样的属性和特点,就是只有在金属中,一切关系才归结为一种关系,即它们的量,因为它们不论在内部构成上或外部形状和构造上,天然没有不同的质。”(加利阿尼“货币论”第126—127页)]。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需有另一个条件,一个直接从它应当表现纯粹量的差别的职能产生出来的条件,这就是它要能够任意分为若干部分,并且能够重新合而为一,以便计算货币在外表上可以感觉出来。金银特别富于这种性质。
  用作流通手段,金银比其他商品优越;它们的比重大,一个小的体积代表着较大的重量,它们在经济上的比重与此相适应,一个小的体积包含着较多的劳动时间,就是说包含着较大的交换价值。这就保证了运送的方便,便于从一手转到另一手,从一国转到另一国,保证了它们既能迅速出现又能迅速消逝,总之,保证了物质的灵便性,这是要充当流通过程的perpetuum mobile〔永动机〕的商品的sine qua non〔必要条件〕。
  贵金属比值高,耐久,比较不易损坏,在空气中不氧化,特别是金,除王水外不溶解于其他酸类,这一切自然属性,使贵金属成为货币贮藏的天然材料。因此,那位似乎特别喜欢巧克力的殉道者彼得,关于曾充当墨西哥的一种货币的袋装可可说过:
  “哦,有福的货币,既供给人类以甜美滋养的饮料,又不会使它的无辜的所有者染上可怕的贪婪病,因为它既不能埋藏,也难于长期保存。”(“新大陆”[32])
  一般金属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意只是同它们当作生产工具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撇开金银很稀少不谈,仅就它们比铁甚至比铜(指古人所用的硬铜)软而论,这已经使它们不适于这种用途,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它们丧失了一般金属的使用价值所依以存在的那种属性。它们不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没有什么用处,而且作为生活资料,作为消费对象,它们同样不是必需的。因此,不论把多少金银投入社会流通过程,也不致对直接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发生不利的影响。它们本身的使用价值并不与它们的经济职能发生冲突。另一方面,金银不只是消极意义上的剩余的、即没有也可以过得去的东西,而且它们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式。它们可以说表现为从地下世界发掘出来的天然的光芒,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则专门反射出最强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雅科布·格林曾经指出过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种语言中的贵金属名称与色彩的相互关系的词源联系(见他的“德意志语言史”[33])。
  最后,金银可以从铸币形式变为条块形式,从条块形式变为奢侈品形式,并且也可以变回来,因此,金银比其他商品优越之处是不受一成不变的、一定的使用形式的束缚,这就使它们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因为货币是必须经常从一种形式规定性变为另一种形式规定性的。
  自然界并不出产货币,正如自然界并不出产银行家或汇率一样。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生产必须把财富在一种唯一的物的形式上作为物神结晶起来,金银就成了这种财富的相应的化身。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方面,银质或金质的货币结晶不仅是流通过程的产物,而且实际上是流通过程留下的唯一产物。另一方面,金和银是现成的自然产物;它们既直接是前者又是后者,没有任何形状的差别可以区分。社会过程的一般产物,或者说作为产物的社会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产物,是一种藏在地壳里并从那里发掘出来的金属[注:在760年,许多穷人移居到布拉格以南去淘沙金,3个人1天可以淘1马克的金。结果,放弃农业而去采金的人这样多,以致第二年国内闹饥荒(见M.G.Körner.《Abhandlung von dem Altertum des böhmischen Bergwerks》.Schneeberg,1758[格·克尔纳“波希米亚矿业往昔情况的研究”1758年施奈堡版[第37—38页]])。]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要求作为货币的金银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价值量,金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不过,正像亚里士多德已经指出的,金银同其他商品的平均情况比较起来,还是具有比较稳定的价值量。撇开贵金属价值的涨落所引起的一般影响不谈,金银之间的价值比例的变动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两者在世界市场上同时充当货币材料。这种价值变动的纯经济的原因,——征服或其他政治事变在古代世界曾对金属价值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现在只能起局部的暂时的影响,——必须归之于生产这些金属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变动。劳动时间本身又决定于金银自然蕴藏的相对稀少程度,也决定于获得纯金属状态的金银时困难的大小。金实际上是人所发现的第一种金属。一方面,自然界本身赋予金以纯粹结晶的形式,使它孤立存在,不与其他物质化合,或者如炼金术士所说的,处于处女状态;另一方面,自然界本身在河流的大淘金场中担任了技术操作。因此,对人说来,不论淘取河里的金或挖掘冲积层中的金,都只需要最简单的劳动;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斯特拉本曾断言,在一个阿拉伯部落里用10磅金换1磅铁,用2磅金换1磅银。这一断言绝不是不可置信的。可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从而简单劳动的产品贵于复杂劳动的产品,随着地壳到处被开发,原来的那些在地表面的金矿来源日益枯竭,银的价值就低于金的价值了。最后,在技术和交通工具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新的金银产地的发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古代亚洲,金银价值的比例是6:1或8:1,在十九世纪初期,后一比例还存在于中国和日本;色诺芬时代的10:1可以看作古代中期的平均比例。迦太基以及后来罗马开采西班牙银矿在古代所发生的影响,同美洲矿藏的发现在现代欧洲所发生的影响相似。在罗马帝国时代,大致的平均数是15:1或16:1,虽然我们知道在罗马银的价值常常跌得更低。在以后的时代里,即从中世纪直到最近时期,这种以金的价值相对跌落开始而以银的价值跌落结束的运动不断地反复发生。同色诺芬时代一样,中世纪的平均比例是10:1,由于美洲矿藏的发现,又变成16:1或15:1。澳大利亚、加利福尼亚和哥伦比亚金矿的发现大概又会使金的价值跌落。[注: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等地金矿的发现还没有影响金银的价值比例。米歇尔·舍伐利埃所持的相反见解,同他这位过去的圣西门主义者的社会主义,值同样的价钱。诚然,伦敦市场上银的牌价表明,1850年至1858年间用金表示的银的平均价格比1830年至1850年期间几乎提高3%。可是这种提高只能用亚洲对于银的需要来说明。1852年到1858年间,个别年份和月份银的价格发生变动,完全是由于这种需要造成的,决不是由于新发现的金矿的金的供给造成的。下面是伦敦市场上用金表示的银的价格的一览表:

1盎斯银的价格

  年份      3月        7月      11月
         (辨士)     (辨士)   (辨士)
  1852      60+1/8      60+1/4    61+7/8
  1853      61+3/8      61+1/2    61+7/8
  1854      61+7/8      61+3/4    61+1/2
  1855      60+7/8      61+1/2    60+7/8
  1856      60        60+1/4    62+1/8
  1857      61+3/4      61+5/8    61+1/2
  1858      6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