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印度起义 “阿拉伯号”轮船的邮件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德里陷落的重要消息。根据我们手中的贫乏材料所能判断的,这个事件看来是下述情况同时出现的结果:起义者中间发生了尖锐的内讧,交战双方军队数量对比起了变化,以及早在6月8日就期待到达的攻城炮兵纵列已于9月5日开到。 在尼科尔森指挥下的援军到达之后,我们曾估计德里城下军队的总数为7529人[注:见本卷第327—328页。——编者注]。我们的计算现在完全证实了。后来,在克什米尔部队的3000人由拉扎朗比尔·辛格转交英军指挥而并入英国以后,据“印度之友”[252]称,英军共达11000人左右。另一方面,伦敦“军事旁观者”[253]断言,起义者的军队约减少到17000人,其中包括5000名骑兵,而“印度之友”则把他们的兵力计算为13000人左右,包括1000名非正规骑兵。由于在城墙被打开缺口和城内战斗开始以后,骑兵便完全无用,所以一当英军突入城中,骑兵就弃城而逃。因此,无论根据“军事旁观者”的计算,或者根据“印度之友”的计算,西帕依全部兵力不可能超过11000人或12000人。由此看来,英军兵力几乎与起义者的兵力相等,但这与其说是由于前者增加了兵力,不如说是由于后者减少了兵力。英军在数量上略居劣势,但这却由于对城市的有效炮击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效果和进攻的有利条件,而得到绰绰有余的补偿,因为进攻者可以选择主攻地点,而防守者则不得不把他们不足的兵力分散在周围所有受到威胁的地点。 起义者兵力的减少,与其说是由于大约十天以来不断出击所遭到的严重损失,远不如说是由于内讧使整批部队走散。不用说,幽灵似的莫卧儿本人同德里城的商人一样,都对于把他们积蓄的钱财抢劫一空的西帕依的统治感到十分不满,就是西帕依内部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宗教分歧以及原守城部队和新增援部队之间的不和,已足以瓦解他们松弛的组织,使他们必然遭到失败。尽管如此,英军仍然不得不与只在数量上比他们稍占优势,但无统一指挥而又为内讧所削弱和沮丧的敌人作战,而这个敌人在受了八十四个小时的炮击后,仍然经受住了整整六天的轰击和城内的巷战,然后从容地由舟桥渡过朱木拿河。所以必须承认,起义者总算以他们的主力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做到了所能做到的一切。 攻占城市的经过看来是这样的:9月8日,英军把他们的炮队配置在离部队原阵地前面很远、距城墙700码的地方。在8日和11日之间,英军的重炮和臼炮推进得更接近防御工事。考虑到德里守军在10日和11日曾作了两次出击,再三企图配置新炮队,并由散兵壕内用步枪不断进行扰乱性的射击,那末英军把他们的炮队配置在预先准备好的阵地上,所受的损失是很小的。12日英军死伤约56人。13日晨,敌人的一个棱堡上的重要弹药室以及由郊区塔耳瓦腊纵射英军炮台的一门轻炮的弹药箱被炸毁了,同时英军炮台在克什米尔门附近的城墙上打开了一个可以通行的缺口。14日攻城,军队未遇严重抵抗就由克什米尔门附近的缺口突入城中,占领了邻近的大建筑物,并沿城墙向摩里棱堡和喀布尔门前进。在这里,敌人的抵抗变得十分顽强,英军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失。英军准备利用已被占据的城堡上的火炮转而对付城市,并另运一批火炮和臼炮到制高点去。15日,英军开始用在摩里棱堡和喀布尔棱堡缴获的火炮轰击伯恩棱堡和拉合尔棱堡,同时还在军械库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且开始轰击王宫。军械摩在9月16日拂晓被攻下,17日臼炮从军械库围墙后面继续轰击王宫。 从这一天起,关于攻城的官方消息就断绝了;据“孟买信使报”[254]说,这是由于旁遮普和拉合尔的邮件在信德边境被劫。在给孟买省督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说,星期日即20日整个德里城被占领,起义者的主力在该日早晨3时放弃城市,经舟桥过河,朝罗希尔汗方向退走。由于英军在占领位于河岸的塞林加尔以前是不可能进行追击的,所以起义者显然由城市的极北端向东南端慢慢地打开一条退路,把掩护退却所需要的阵地扼守到20日。 至于攻占德里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一家权威报纸即“印度之友”指出: “英国人现在应当注意的不是德里的情况,而是孟加拉的形势。迟迟攻占德里已确实使我们完全丧失了如能早日成功即可取得的威信;而叛军的力量和人数,正如由于继续围困而减少一样,会由于城市被攻占而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据说,起义正由加尔各答向东北扩展,并且经过中印度向西北扩展。在阿萨姆边境上,有两个强大的普尔比[注:普尔比——原意是东部的,这里指的是东孟加拉的两个团。——编者注]团起义,公开提出要恢复前拉扎帕兰杜尔·辛格的王位。第纳普尔和朗格普尔的起义者在库埃尔·辛格的领导下经由班达和纳哥德向贾巴耳普尔进发,并且雷瓦拉扎在自己军队的压力下也与他们会合了。就在贾巴耳普尔,孟加拉军第五十二土著团离开了自己的驻地,并带走一名英国军官作为他们留下未走的伙伴的人质。据报道,瓜廖尔起义者已渡过昌巴耳河,驻扎在该河和多耳普尔之间的某地。现在还得把所有的报道中最严重的几项指出来。原来,周德普尔军团投到在贝阿伐尔西南90英里的阿瓦赫起义的拉扎那方面去了。这个军团打败了周德普尔拉扎派来征讨它的大批兵力,同时还打死了他们的一个将军和蒙克·梅森上尉,并缴获了火炮三门。乔·圣帕·劳伦斯将军率领了一部分纳西腊巴德部队向他们进攻,逼使他们退入一座城中,但是劳伦斯想夺取这座城市的企图并没有成功。由于驻在该地的欧洲部队撤出信德,那里就发生了一个范围很广的密谋,至少有五个地方,其中包括海德拉巴、卡拉奇和希卡普尔,曾经试图起义。在旁遮普也有不满情绪的征兆,在那里木尔坦和拉合尔之间的交通曾中断了八天。在本报另一处,我们的读者可以看到6月18日以来由英国派出的部队的统计表[255];各有关船只开到的日期,是我们根据官方材料计算出来的,因而这种算法是对英国政府有利的。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除经由陆路派去的少数炮兵和工兵部队外,乘船的部队共计30899人,其中步兵24884人,骑兵3826人,炮兵2334人。从表中还可看出:10月底以前不会有大量援军开到。 派往印度的部队 下表所列为自1857年6月18日起从英国派赴印度的部队
(续)
注释: [252]“印度之友”(《The Friend of India》)是英国报纸,1818年创刊于塞腊姆普尔(孟加拉);在五十年代,每周出版一次,该报具有资产阶级自由派倾向。——第333页。 [253]“军事旁观者”(《Military Spectator》)是英国的军事周报,从1857年至1858年在伦敦出版。——第333页。 [254]“孟买信使报”(《The Bombay Courier》)是英国政府的报纸,东印度公司的机关报;1790年创刊。——第335页。 [255]马克思做的这个表,大概是与本文一起寄给“纽约每日论坛报”的,但编辑部却把它单独排在同一号报纸的第6页上。——第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