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印度起义 昨天从印度收到的消息,描绘了一幅对英国人来说是非常悲惨和险恶的情景,虽然从本报的其他栏里可以看出,我们消息灵通的伦敦记者另有他的看法[242]。关于德里的情况,我们得到截至7月29日为止的详细消息,并且还得到更新的消息,据说,由于霍乱猖獗,围攻军队被迫从德里城下撤退,而在阿格拉驻扎下来。固然,伦敦没有一家报纸肯证实这个报道,但我们认为,这个报道至多也不过是发表得稍微早一点而已。如同我们从印度的所有通讯中知道的那样,围攻军队由于被围者在7月14日、18日和23日的出击而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在这几次出击中,起义者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奋不顾身,并且由于炮兵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位英国军官来信写道:“我们用十八磅炮和八吋榴弹炮射击,而叛乱者以二十四磅炮和三十二磅炮还击。”在另一封信里又说:“我们遭到18次出击,伤亡人员达三分之一。”
可望到来的援军只有范科特兰特将军率领的一支锡克部队。哈弗洛克将军在打了几次胜仗以后,已被迫退回康波尔而暂时放弃解救勒克瑙的念头。同时,“在德里地区又开始了霪雨季节”,这当然更加强了霍乱的威焰。关于向阿格拉退却以及至少暂时放弃占领大莫卧儿首府的企图的消息,如果不是已经被证实,那末也一定很快就被证实的。在恒河线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哈弗洛克将军的行动,他在法特普尔、康波尔和比都尔的功绩,不出所料地受到了我们伦敦同行们的过分赞扬。像我们在上面所说的,哈弗洛克由康波尔前进25英里后,就不得不又退回该地,不仅是为了把病员留在那里,而且也是为了等待援军。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实,因为它表明,解救勒克瑙的企图失败了。这个城市的英国守军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章格·巴哈杜尔由尼泊尔派去解围的3000廓尔喀[243]部队。如果他们不能解围,那末康波尔的屠杀就会在勒克瑙重演。但是问题还不仅仅如此。起义者一占领勒克瑙要塞并随之巩固他们在奥德的政权,就会从翼侧威胁英军攻打德里的全部行动,并将在贝拿勒斯和整个比哈尔州占优势。如果起义者掌握住勒克瑙要塞,康波尔的重要性就失去了一半,而它同德里以及贝拿勒斯的交通将要受到威胁。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更加深了渴望从这个地方得到消息的焦急心情。勒克瑙守军在6月16日认为,他们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六个星期。到最近一次报告发出的时候为止,六个星期中已经过去五个星期了。现在那里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据说要去但还不一定去的尼泊尔援军身上。 如果我们从康波尔沿恒河而下,看一看贝拿勒斯和比哈尔州,那末在这里英国人的前途就更加黯淡了。8月3日从贝拿勒斯寄给“孟加拉日报”[244]的一封信里说: “第纳普尔的叛乱者越过生河以后,向阿腊前进。欧籍居民自然担心自己的安全,写信请求从第纳普尔派遣援军。结果,派出两艘汽船载运皇家第五、第十和第三十七团的部队前往。深夜,有一艘汽船搁浅,牢牢地陷入泥中。船上人员匆匆登岸,徒步前进,但却没有作应有的戒备。突然他们陷于近距离发射的猛烈的交叉火力之下,在这个不大的队伍里有150人hors de combat〔伤亡〕,其中还有几名军官。据估计,阿腊警备区所有的欧洲人,约47人,全部被杀。”
阿腊城位于孟加拉管区英属夏哈巴德州,是从第纳普尔到加济普尔路上的一个城市,在第纳普尔以西25英里,加济普尔以东75英里。甚至贝拿勒斯也受到威胁。这个城市有一个按欧洲式样构筑的堡垒;如果这个城市落到起义者手中,它就会成为第二个德里。在位于贝拿勒斯以南恒河对岸的米尔扎普尔,发现了一起由伊斯兰教徒组织的密谋;同时在距离加尔各答约18英里的恒河上的贝汉普尔,第六十三土著步兵团被解除了武装。一句话,一面是不满情绪,一面是惊慌,二者笼罩着整个孟加拉管区,甚至蔓延到加尔各答门。在那里,人们非常担心穆哈莱姆[245]大斋期(在这期间,伊斯兰教徒狂怒地在街上持刀巡游,随时寻衅械斗)会以对英国人的全面袭击而告终,并且总督已不得不把自己的亲卫队解除武装。因此,读者立刻会明白,英国人沿恒河的主要交通线现在有受袭击、被破坏和被切断的危险。而这就会影响预定在11月到来的援军的运动,孤立英国人在朱木拿河上的作战线。在孟买管区,也出现了很严重的局面。孟买第二十七土著步兵团在科拉普尔的起义是事实,而关于起义被英军镇压的消息,只不过是传闻。孟买土著部队在那格普尔、奥郎加巴德、海德拉巴,最后在科拉普尔相继举行起义。孟买土著部队人数现有43048人,而在该管区的欧洲部队实际上只有两个团。英国人不仅依靠土著部队来维持孟买管区内的秩序,而且要用他们来增援旁遮普的信德,来编成纵队向默豪和印多尔进发,以便重新占领这两个地方并加以固守,还要利用他们来恢复通往阿格拉的交通线和解救该地的守军。负责这次行动的斯图亚特准将的纵队,由孟买第三欧洲团300人、孟买第五土著步兵团250人、孟买第二十五土著步兵团1000人、孟买第十九土著步兵团200人、海德拉巴部队第三骑兵团800人组成。在这支拥有2250名土著兵士的部队中,约有700名欧洲兵,他们主要是属于皇家第十六步兵团和皇家第十四轻龙骑兵团的。此外,英国人还在奥郎加巴德编成一支土著兵士纵队,以便威慑坎德什和那格普尔两地有不满情绪的居民,同时支援在中印度行动的机动部队。 我们听说,印度的这一部分地区“已经恢复治安”,但是我们对这种结局不能完全相信。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决定于默豪的占领,而决定于马拉提的两个王公——霍尔卡尔和辛迪亚[246]采取什么路线。报道斯图亚特到达默豪的同一条快电补充说,虽然霍尔卡尔仍旧可靠,但他的部队已不服从指挥。关于辛迪亚的政治立场,则一字未提。他年经很轻,颇得人心,富有热情,可以把他当做整个马拉提民族的自然的首脑和领袖。他自己有1万人的精锐部队。他脱离英国人,不仅会使英国人失去中印度,而且会给予革命的联盟以很大的力量,使它更加巩固。德里城下军队的退却以及不满者的威胁和要求,可能最后迫使他站到自己的同胞方面来。但是,对霍尔卡尔以及对辛迪亚发生主要影响的是德干高原的马拉提人;在那里,如我们已经报道的[注:见本卷第303页。——编者注],起义最后确实抬头了。也正是在那里,穆哈莱姆斋期特别危险。因此,有一定的理由期待孟买军会普遍起义。从海德拉巴、那格普尔、马尔瓦这些信奉伊斯兰教最狂热的各州的居民中招募来60555人的马德拉斯军,也会立即起来效法。因此,如果考虑到8、9两月的雨季将使英军的运动瘫痪并使他们的交通阻绝,我们就不是没有理由来这样推断:由欧洲派去的援军虽然看起来很强大,但将会到得太迟并且要分批到达,因此是很难应付他们当前的任务的。在行将到来的战局中,我们几乎可以期待阿富汗惨剧[247]的重演。
注释: [242]这句话是“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加的,指的是该报常任通讯员匈牙利作家兼记者弗朗茨·普尔斯基。他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失败以后流亡美国。他给该报写的主要是国际问题的述评。——第318页。 [243]廓尔喀人(或称廓尔克赫人)是构成尼泊尔居民主要成分的民族。一部分廓尔喀人住在印度——北方邦(过去的英属印度时代的联合省)和同尼泊尔毗邻的西孟加拉各区。——第319页。 [244]马克思指的显然是“加尔各答日报”(《The Calcutta Gazette》)——自1784年在孟加拉出版的一家英文报纸,它是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官方喉舌。——第319页。 [245]穆哈莱姆是伊斯兰教的阴历正月;这个月的最初十天被认为是哀悼忌期,纪念传说中的教主侯赛因的殉难。在此期间,人们举行通常带有自我折磨性质的宗教礼仪。穆哈莱姆节的第一天就是新年元旦。——第320页。 [246]马拉提人是印度境内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民族。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这个民族开始了武装斗争,反对莫卧儿封建主的异族统治,他们沉重地打击了大莫卧儿帝国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建立了一个马拉提人的独立邦,这个邦的封建上层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十七世纪末,马拉提邦被封建内讧所削弱,但是在十八世纪初,又形成了一个以最高统治者——派施华为首的诸马拉提王国的强大联盟。马拉提封建主为了称霸印度而与阿窟汗人进行斗争,1761年遭到惨重的失败。由于参加称霸印度的斗争和马拉提封建主的内部纠纷而弄得精疲力尽的诸马拉提王国,在1803—1805年英国—马拉提战争中被东印度公司征服。 这里指的是马拉提王公土卡吉二世霍尔卡尔和阿里·扎·吉阿吉·辛迪亚。——第321页。 [247]阿富汗惨剧——见注117。——第3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