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柏林第二议院四月十三日会议 科伦4月19日。为了多样化,我们现在又回头来谈谈我们敬爱的柏林第二议院。它审查了议员资格,通过了奏折,制定了会议规则,并以空前未有的特别兴致讨论了德国皇帝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是“新莱茵报”小品文的题材[300]。这一切活动由于诺瓦拉和佩斯的炮声而毫不被人注意,就连埃克恩弗尔德的“海战”和攻占杜佩尔村的堡垒[301]所给人的印象,都比普鲁士人民代议机关中的右派和左派的所有一切发言给人的印象要来得强烈。 但是现在,当可敬的议院忙于讨论三个禁口律[302]——招贴法、俱乐部法和出版法,而其中之一的招贴法已经审查完毕的时候,事情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更大一些,探究一下我们的议员先生怎样竭尽全力来补充钦定宪法,也就更加有趣。 我们来看看4月13日第二十六次会议的速记记录[303]。 首先,议员利济斯基就使用波兰后备军对丹麦作战一事,对内阁提出质问。 根据后备军法第六十一节,只有在国家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才能动员后备军。后备军的全部组织机构证明,一般只有在正规军和预备队不足时才能使用后备军。可是现在却动员后备军去对那只用常备部队的一个军就可以打败的小小的丹麦作战! 但还不止于此。尽管只是采取背信弃义的行为和野蛮的暴力才把所谓的德属波兹南并入德意志联邦,尽管位于有名的分界线那边的波兹南部分[304],按照各种条约,都跟德意志联邦毫不相干,当局还是在分界线两边的波兹南地区动员了一部分后备军派往什列期维希。 这些后备军士兵按民族说来是真正的波兰人,并且其中一半人甚至没有加入德意志联邦,但他们竟被派到什列斯维希,作为德意志帝国的士兵,戴上缀有德意志帝国黑红黄三色帽徽的头盔,为了德意志的更大的荣誉而送死! “德国战争”在伦巴第的结局是由克罗地亚人决定的;“德国”对维也纳的斗争的结局又是由克罗地亚人以及捷克人、卢西人决定的;“德国”在什列斯维希的战争的结局将由波兰人来决定。现今就是靠这样的士兵来取得“德国武器的胜利”的! 国王就是这样来履行他通过自己的全权代表于4月11日向波兰人许下的诺言的: “据此,出生于波兹南大公国的新兵不应编入西里西亚的或德国的任何其他部队,反之,德国的新兵也不应编入波兰的部队。部队的训练和指挥应该用他们的语言……各种不同兵种的波兰军队应该成为完全独立的单位”,等等。
利济斯基在谈到这一切时的语调是平静而坚决的。在发言结束时,他提请会议注意这种特别险恶的用心:后备军有三个营正好是在去年唯一严重遭受普鲁士所强加的国内战争危害的省份中募集的。陆军大臣施特罗达先生接着发言。 大臣先生向会议作了一个极其冗长的报告。他说:“普鲁士的整个军事组织是建立在常备军和后备军相结合的原则上的,在编制军和师的时候贯彻了这个原则,而在战时这个原则还推用于旅”;单派“常备军而不带后备军到遥远的战场上去,会大大地妨碍某些作战部队的有机配合,而在动员其余的部队时也会遇到种种严重的阻碍”,等等。这一切都极其有效地使那些坐在议院开会的庸人和官吏对于“我的英勇军队”的组织,产生了一种极好的看法。 就算是这样吧。就算“我的英勇军队的常备军”离不开“我的英勇军队的后备军”。就算和丹麦的危险的马铃薯战争[305]使政府不得不施展光荣的普鲁士军制的一切诡计。但是,为什么偏要波兰人来充当这潜伏在光荣的普鲁士军制中的劫运的牺牲品呢? 因为……“就因为目前形势证明这是正确的!”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全部情况。普鲁士陆军大臣这样答质问。 还需要回答下面的法律问题:在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中,不应该使用德国军队吗?关于这一点,施特罗达先生声明说: (1)“波兹南大公国,除一小部分外……是德国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去年所说的“除一小部分”边境地带应属于德国“外”,波兹南应属于波兰的这句话的普鲁士译文。现在,形势已经变得可以不需要漂亮空话的掩饰而用粗鲁词句公开承认自己所干的欺诈勾当了。 (2)“整个波兹南大公国内各军区的划分,至今还没有任何改变。因此〈!〉,根据这种情况〈!〉,已经动员的三个营,大约一半由分界线这边的居民,一半由分界线那边的居民组成。”
换句话说就是:要演这出分界线的滑稽剧,只是为了使波兹南的三分之二直接并入德国版图,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间接并入。而为了使波兰人最后丢掉那种以为分界线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幻想,我们正是现时在分界线所穿过的地区内募集我们的军队。 (3)“直到现在,在使用在波兹南大公国内已经动员的常备军时,除了合乎国家目的的意见外,其他任何意见均在所不顾。”
既然践踏了1848年3月和4月所作的有关常备军的庄严誓约,那末为什么对后备军就不可以这样做呢?难道后备军的波兰籍士兵就不能像常备军的波兰籍士兵一样也成为优秀的“帝国军队的士兵”吗?我们所考虑的只是“合乎国家的目的”! 而“合乎国家的目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种“合乎目的”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就是想使能够拿起武器和受过军事训练的居民,离开那些尚未完全跟“普鲁士祖国”融为一体的地区。就是想惩罚那些不以普鲁士精神来投票的不称心的选民。就是想使这些选民对公民的义务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为此目的而强使他们到“我的英勇军队”中去补课。用自己的普鲁士主义态度激起某些可恨的选民的反抗,然后就好极其冷酷无情地判他们十五年苦役,或者甚至可以借助于战地法庭对他们饗以铅弹和火药。 因此,就在波兹南以及莱茵省和威斯特伐里亚一部分地区征集了后备军。固然施特罗达先生没有谈到莱茵省,但是克列弗尔营已经被派到什列斯维希去了。或者,莫非是施特罗达先生打算在莱茵省也划一条分界线,以便后来声明:莱茵省“除一小部分外”,都是威斯特伐里亚的组成部分? 尚未发生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虽然征兵的事直到现在还没有涉及莱茵省的大部分地区,我们还是知道,尽管一再辟谣,但是把第八军即莱茵省的后备军也动员起来的这种坚决的意图仍然存在。这种动员的准备工作已在进行,而相应的命令也会很快下达。 自然,这也是“合乎国家的目的”并为“目前形势”证明是正确的。 如果莱茵省的议员提出质问,施特罗达先生也会像他现在回答利济斯基先生一样回答他们: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因为“莱茵师业已集中在弗伦茲堡附近”! 施特罗达先生的讲话结束以后,利济斯基先生要求发言对事实提出更正。但会议规则禁止对大臣的回答提出事实更正。会议规则是对的。居然认为大臣的回答需要事实更正,这是多么不合乎普鲁士人本性的卤莽无礼的行为!
注释: [300]在1849年4月6、7、8、11和13日“新莱茵报”第265、266、267、269和271各号上,刊载了格·维尔特所写的一系列小品文,嘲笑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1849年3月28日所通过的关于选举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德意志皇帝的决定。——第510页。 [301]在1849年3月23日的诺瓦拉(意大利北部)会战中,奥地利军队打败了皮蒙特军队。关于这次会战,可参看恩格斯的“皮蒙特军队的失败”一文(本卷第458—468页)。 由于匈牙利军队的进攻胜利,1849年4月初奥地利军队被迫撤离佩斯,而把卫戍部队留在布达城的要塞中,对要塞的围攻继续到5月2日,这时要塞才被匈牙利人占领。 所谓埃克恩弗尔德的“海战”,是恩格斯对德国海岸炮垒轰击丹麦分舰队以及1849年4月5日在埃克恩弗尔德港口(什列斯维希)夺得两艘兵舰一事的讥讽;这个对于同丹麦战争的进程没有什么重大影响的事件,曾被普鲁士官方报刊说成普鲁士军队的重大胜利。 1849年4月13日,所谓的德意志联邦部队攻占了丹麦在杜佩尔村(什列斯维希)的防御工事。——第510页。 [302]禁口律见注241。——第510页。 [303]见“关于奉1848年12月5日圣谕召开的议院辩论的速记记录。第二议院”1849年柏林版第462—465页(《Stenographische Berichteüber die Verhandlungen der durch das Allerhöchste Patent vom 5.Dezember 1848 einberufenen Kammern.Zweite Kammer》.Berlin,1849,S.462—465)。——第510页。 [304]1848年三月革命以后,在波兹南爆发了波兰人反对反动的普鲁士压迫的民族解放起义;参加这个运动的不仅有领导运动的波兰小贵族,还有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普鲁士政府于1848年3月作了让步,允诺成立一个委员会在波兹南进行改革:建立波兰军队,任命波兰人担任行政及其他职务,承认波兰语为波兹南的正式语言。然而,1848年4月14日颁布的敕令却把波兹南公国分为两部分:东部归波兰,西部归“德国”(不准“改组”)。波兹南起义遭到血腥镇压(1848年4—5月)后,分界线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越来越向东移动,最后几乎占领了波兹南大公国的全部领土。给波兰人许下的“改组”的诺言也没有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激烈地反对普鲁士反动派和资产阶级反革命对波兰人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镇压(见“对波兰的重新瓜分”、“在波兹南的新政策”、“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等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62—63、110—111、371—431页)。——第511页。 [305]马铃薯战争是对1778至1779年普鲁士和萨克森一起同奥地利进行的所谓争夺巴伐利亚继承权的战争的讽刺性称呼,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所谓军事行动主要表现为因马铃薯而引起的军队的调动和士兵的争吵。——第5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