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第三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收集了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在1845—1846年间合写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在1847年1月至4月写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直接继续。 第三卷所收集的著作是属于科学共产主义形成时期的,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哲学基础、理议基础的形成过程中构成一个重要价段。它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批完全成熟的著作的直接准备。 恩格斯后来在谈到这一时期他和马克思所面临的任务时写道:“我们两人已经深深地卷入了政治运动;我们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是在西德的知识分子中间已经有了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了相当多的联系。我们有责任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同时我们必须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的观点的正确。”(“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65年莫斯科中文版第2卷第342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的斗争中形成起来,并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工人群众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时,把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局限性和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他们的新的世界观时,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新质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本卷的第一篇文章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1888年说明这一提纲的意义时写道:“它们作为包含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极其宝贵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55年莫斯科中文版第2卷第356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所有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即它们的消极直观的性质,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了解。马克思强调指出革命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在这一方面,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见本卷第6页)在这一条中扼要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包括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过去的哲学的根本区别,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能动的、改造的性质以及它同革命实践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费尔巴哈抽象地、非历史地考察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相反,他提出了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见本卷第5页)。这样,马克思就把唯物主义应用来理解人类社会了。 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当马克思在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他已经在一些主要点上完成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正如后来马克思所回忆的那样,1845年春天,恩格斯来到了布鲁塞尔,他们就决定共同制定自己的观点,这一工作是通过对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批判而完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次合作的成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巨著,但是他们未能把它发表。马克思后来写道:“既然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已经达到,我们也就情愿把手稿交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55年莫斯科中文版第1卷第342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的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由于创立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真正科学而完成的伟大革命变革,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着主要的地位。这一著作的第一章初次详尽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在这部著作中已经包含着社会经济形态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对历史上相继更替的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作了简短的分析。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某些基本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是用不太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的,后来他们用比较确切表达了这些新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些术语代替了这些术语。例如,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在这里是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的;“所有制形式”这一术语实际上包含着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指出,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所存在的经济关系来决定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国家的作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的最重要的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比较详尽的科学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见本卷第38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原理中,已包含着他们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这一结论之后,便概括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前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以前的一切革命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首先在于:以前的一切革命都是用一种剥削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与此相反,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无产阶级革命归根到底是要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消灭这些阶级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时写道:“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见本卷第7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城乡之间的对立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指出这些对立将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被消灭掉。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专门研究经济关系,但是在这部著作中阐明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极重要的基本原理。正如马克思自己所写的那样,这一著作应该“使群众具有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直接相反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25卷第1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不仅完成了哲学和历史观中的根本变革,而且用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武装了政治经济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现了对经济规律和范畴的客观性质的明确理解。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把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规律和范畴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些经济规律和范畴是受到历史限制的、暂时性的社会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地租、利润等这些私有财产的现实存在形式是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见本卷第25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非常重要的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见本卷第25页)而如何不断地改变,指出了所有制的各种历史形式——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使用的术语,这就是部落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如何相互更替。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这些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差别,同时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承续性,这种承续性表现在新的一代继承着先辈遗留下来的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并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其后又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与生产力发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见本卷第81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见本卷第83页),而这个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见本卷第83页)。可见,在这里已经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发现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这一经济规律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一规律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获得了经典性的表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这一规律来分析资本主义。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时,他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客观上必然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暂时的“交往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证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就会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这种桎梏将必然为共产主义革命所摧毁。这种革命将使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轮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个社会的特点是: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将自觉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从而有能力支配生产,支配交换,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每一个人的才能和天资才会得到充分的和全面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对许多社会科学说来都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在这里表述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物质生活、同人们的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语言和人的思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时,提出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见本卷第525页),“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见本卷第34页)这一非常重要的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美学观点,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指出了艺术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对于历史发展的每一具体阶段上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依赖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明了人的思维、精神要求、兴趣、爱好和情绪的实质和作用,指出了它们的变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原因在于社会的物质生活,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定,是和对以前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史领域所作的许多探讨,虽然很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对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稍后一些的思想家们的观点作了重要的评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形形色色的辩护人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地分析了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作了一系列简短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他们所制定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完成了他们在“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的观点所进行的批判。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揭露了无政府主义最早的思想家之一、青年黑格尔分子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和施蒂纳时批判了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以及黑格尔的哲学和一般唯心主义哲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的论文“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中,揭露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的反动本质。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以“博爱”这种市侩的感伤主义的说教,散布阶级和平的思想。在革命前的德国,当人民的一切民主力量反对专制政体和封建关系的斗争日益尖锐化,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愈来愈明显的时候,这种说教是特别有害和危险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妄自尊大的态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仅仅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二卷第四章。恩格斯去世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落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些机会主义首领的手中。他们长期地把它束之高阁。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这样结构的全部著作,曾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32年用德文出版,随后于1933年又用俄文出版。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