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思考(四)
關於革命性質和革命階段爭論的歷史回顧
田淑
20世紀之初,在馬克思主義政黨中曾發生過關於革命性質和革命階段問題的爭論,爭論的激烈程度曾導致革命隊伍的分裂。當然,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分裂自有其深刻的社會、階級的原因,但,對無產階級革命發展進程的不同認識,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關係。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回顧一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制訂綱領的歷史會是有教益的。
A. 馬克思與1879年法國工人黨哈弗爾綱領
第一國際解散前後,西歐各國先後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它們都制訂各自的黨綱來指導本國工人階級的鬥爭。
早期的工人階級政黨如X國社會民主黨愛森納赫派,和拉盧爾派的德國工人聯合會,以及後來兩派合並組成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都不能算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它們提出的綱領都不滿意。特別是兩派合併後通過的《哥達綱領》因為充滿了拉薩爾主義的思想,馬克思為此寫了《哥達綱領批判》一書,嚴厲批判該綱領的錯誤觀點,並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過渡時期的國家,即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有關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學說。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始於1879年法國社會工人黨制定的哈弗爾綱領。這是馬克思親自參與制訂的,馬克思口授了綱領的導言部份,即後來通稱為最高綱領的部份,其主要內容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和精神的因素」,使「組成獨立政黨的生產者階級──無產階級的革命」能夠「實現」「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來達到「生產者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這個最終目的。「法國工人黨就是為此目的而奮鬥的政黨」。至於最低綱領,即黨的當前任務,馬克思僅指出:「法國工人社會主義者」「決定以下述最低綱領參加選舉作為組織和鬥爭的手段」。
最低綱領是由茹爾‧蓋德(1845-1922)和拉法格(馬克思女婿)擬定的:分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兩部份。政治方面有四項要求:(1)廢除一切出版法,集會法和結社法,特別是反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法;(2)取消國家負擔宗教經費,把宗教不能出讓的動產和不動產收歸國家所有:(3)要求普遍武裝人民;(4)要求把行政和警察機構由公社來主管,在經濟方面有九條要求:有關於工時、工資、勞動安全的立法;兒童免費教育,在業工人管理一切公共企業如鐵路、銀行、礦山等:實行直接累進稅等。這些最低綱領要求都是當時法國工人階級在現存社會制度下可以爭取實現的改革要求。
哈弗爾綱領如馬克思所說是適應「參加選舉」的需要提出來的。黨的當前任務是動員工人階級爭取實行最低綱領,不是實現最高綱領,所以沒有明確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要求。
B. 恩格斯與愛爾福特綱領
19世紀80年代以後,在取消反動的「反社會黨人法」之後,法國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工人運動有了新的開展,特別是在議會選舉鬥爭中,取得了很大成績。1877年的國會選舉,社會民主工黨得票493000張,1881年因反社會黨人法案的迫害,只得票32萬票,1884年得票55萬票,1890年得票142.7萬票,在國會中得到35個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在1890年的哈代大會上決定由黨的執行委員會起草新黨綱來取代原來的《哥達綱領》。正是在德國黨聲稱要制訂「一個毫無愧色地自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黨綱領」(李卜克內西語)的時候,恩格斯為了幫助德國黨制訂好新黨綱,特意公開發表馬克思早在十五年前寫成而一直未曾發表過的《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以便使黨能制訂出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綱領來指導德國工人階級的鬥爭。
德國黨在愛爾福特大會(1891年)期間,共提出四個綱領草案。其中最主要是由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起草的以黨的執行委員會名義發表的綱領草案,和由考茨基、倍恩斯坦以《新時代》編輯部名義發表的綱領草案。恩格斯對前一個綱領草案不滿意,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的長文給予嚴厲的批判,並提出修改意見。恩格斯對後一個綱領草案比較滿意。在黨的大會上即以此綱領為基礎進行討論修改後通過成為黨的正式新黨綱,即有名的《愛爾福特綱領》。
愛爾福特綱領同哈弗爾網領一樣分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兩部份。考茨基曾寫了《愛爾福特綱領解說》一文,對綱領作了詳盡的解釋。最高綱領部份比哈弗爾綱領較為詳盡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勞動者佔有生產資料的小生產的滅亡:資本主義生產力與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必然引起社會日益頻繁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尖銳化,出路在於「把生產資料──土地、礦坑、礦山、原料、工具、機器和運輸工具──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使商品生產變為社會並由社會自己執行的社會主義生產,才能使大生產和日益提高的勞動生產率,由一向是被剝削階級的貧困和受壓迫的源泉,變為最高福祉而和諧的改善生活的源泉」。為此,「社會民主黨奮鬥的最終目標就是爭取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綱領還指出:「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鬥爭,必然是一種政治鬥爭。工人階級沒有政治權利,就不可能進行它的經濟鬥爭和發展它的經濟組織,它不掌握政權就不可能把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公有」,但綱領卻沒有按照恩格斯的意見提出爭取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
至於最低綱領也如同哈弗爾綱領一樣,分為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兩部份。政治方面的要求有:1. 凡年滿20歲的公民,不分性別,都有無記名投票的普遍、平等和直接選舉權和投票權;2. 實行有創制權和否決權的立法:帝國各邦、省、區有自治權和自決權;行政機關由人民選舉,負有民事和刑事責任,每年核定稅收;3. 實行普遍軍事教育;改常備兵為民兵:宣戰媾和由人民代表機關決定;4. 廢除一切限制公民言論集會結社自由權利的法律;5. 廢除一切侵犯男女平等的法律;等等。在經濟要求方面,有關於工時的限定,實現累進稅,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等要求。
愛爾福特綱領曾經是第二國際各國黨的典範,各國黨都以它為藍本制訂自己的綱領。但無可否認,愛爾福特綱領只是德國黨進行競選活動而制訂的綱領,是為了在現行制度下動員工人階級進行鬥爭去爭得更多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奪取政權這個目的。
由於當時黨在國會竟選中取得很大成績,黨內出現了「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傾向;人們甚至認為只要在國會選舉中爭得多數,黨就有可能成為執政黨,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採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去奪取政權。所以在愛爾福特黨代表大會上制訂綱領時沒有明確提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在指出最高綱領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之外,僅限於提出對現行社會制度進行改革的要求。
針對這種情況,恩格斯在《愛爾福特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嚴肅地指出:「現在有人害怕反社會黨人法重新恢復」「忽然想要黨在德國現行法律秩序下,可以通過和平方式實現黨的一切要求。他們力圖使自己和黨相信,『現代社會正在長入社會主義』」,「無需用暴力來炸毀」「那還是半專制制度的、而且是混亂得不可以言狀的政治制度的桎梏」。恩格斯認為「以為在這個國家可以用和平寧靜方式建立共和國,不僅建立共和國,而且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多大的幻想。」恩格斯嚴肅指出,這種做法就是機會主義。他說:「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只圖一時的成就而不顧後果,這種做法可能也是出於『真誠的』動機,但,這是機會主義。而且,『真誠的』機會主義也許比其他的機會主義更危險。」因此,恩格斯主張在制訂綱領時,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不能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根本大計」的要求時,至少也要提出「把一切政治權力集中於人民代議機關之手的要求」。可是,通過的《愛爾福特綱領》並沒有接受恩格斯提出的這個政治要求。
上引的恩格斯批評德國黨內的「機會主義」的話,可說是至理名言。一個世紀來,那些自命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黨,如社會民主黨和斯大林黨,它們所幹的不就是恩格斯所說的「為了眼前的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的機會主義的行徑嗎?一個世紀來,正是這些黨的機會主義成了資本主義的得力支柱。它們的機會主義行徑從思想到行動都嚴重地抑制著工人階級的階級鬥爭,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統治。
哈弗爾綱領和愛爾福特綱領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黨為了動員工人階級投入到選舉活動中來的綱領,它們都存在著明顯局限性和缺點。它們都沒有把爭取最低綱領的鬥爭同爭取最高綱領的鬥爭聯結起來。這反映了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政黨還處於糼年時期,雖然有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論述了無產階級專政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觀點,但如何把理論應用到各國實際的階級鬥爭中來還缺乏經驗。事實上,無產階級爭取最低綱領的鬥爭只是為了實現最高綱領這個最終目的。而要實現最高綱領就必須建立起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即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如果無產階級不能取得政治統治地位,不僅最高綱領不能實現,而且最低綱領的實現也是沒有保証的,這已為一百多年無產階級鬥爭更証實。
C.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和由此引起的爭論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以愛爾福特綱領為範本、結合俄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起草經大會討論修改後通過的。這個綱領也分為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兩部份。俄國黨的最高綱領比哈弗爾綱領和愛爾福特綱領都更為詳盡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依據。它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特點就是「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在這種生產關係下,最重要的和很大部份的生產資料和商品流通手段歸一個人數不多的階級所有,而大多數居民卻是無產者或半無產者」,「他們受雇於資本家,並以自己的勞動為社會的上層階級創造收入。」「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關係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關係。」因為「資產階級社會所故有的一切矛盾的增長和發展,被剝削勞動群眾對現狀的不滿也在增長,無產階級的人數也在增加,他們的團結在增強,他們同剝削者的鬥爭日益尖銳。同時技術改造使生產手段和流通手段集中起來,使資本主義企業中的勞動過程社會化,於是日益迅速造成以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即進行社會革命的物質條件,這種革命是無產階級運動的自覺體現者國際社會民主黨的全部活動的最終目的。」「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以生產資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保証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將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從而解放全體被壓迫的人類,因為它將消滅社會上一部份人對另一部份人的一切形色的剝削。」這個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即由無產階級奪取可以用來鎮壓剝削者的一切反抗的政權。」
在最低綱領部份,也分為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的要求,總的政治任務是:推翻沙皇的專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國」。這個「民主共和國」要保証做到如下的要求:「建立人民專制,即國家的最高權力集中在立法議會手中,立法議會由人民代表組成」;「年滿20歲的男女公民都有普遍、直接、平等、不記名的選舉權和被選權」;「實行地方自治」;「各民族有自決權」;「公民有人身、住宅不受侵犯,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不受限制」;「法官由人民選舉」;「教會與國家分離,教會與學校分離」;「用普通民兵代替常備軍」;「兒童免費教育」等等。在經濟方面,有關於工人的要求有16條,關於農民的要求有5條,都是當時俄國工人階級和農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會第二次大會通過的綱領全文見於《列寧全集》第七卷424頁至430頁。
對於這個綱領,當時黨內並無甚麼原則意見分歧。在第一代表大會上很順利通過了。
但恰好正是這個綱領,特別是在1905年革命之後,在綱領關於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後「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和激烈的理論鬥爭;主要有三種意見:以孟什維克為代表的意見認為俄國革命的當前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解決土地問題,這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任務;完成這個任務是為資本主義開辟前進的道路。這就決定了俄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之後建立的民主共和國自然就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無產階級只應充當反對派的作用。
第二種意見是列寧的意見。列寧反對孟什維克的主張,為此他寫了著名的《兩個策略》一書,對孟什維克的主張進行嚴肅的批判,並闡述布爾什維克的觀點。列寧也承認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但他根據社會階級關係的特點又認為:俄國的資產階級無力反對沙皇專制制度,也不能完成土地革命,因為資產階級同封建地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無產階級和廣大的勞動農民結成聯盟才能把革命進行到底。因此,推翻沙皇專制制度之後建立的國家政權絕不能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而是「工農民主專政」。
第三種意見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他雖然也認為俄國革命的當前任務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任務,但由於俄國社會的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的客觀規律必然推動無產階級走上政權,不然便不能完成其民主任務,他說:「無產階級在落後的俄國奪得政權乃是資產階級革命中(階級)勢力關係必然產生的結果。至於無產階級專政之後開辟甚麼經濟前途,則受決定於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國內和國際的狀況。俄國當然不能單獨走到社會主義。」「作為民主革命的領導者而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專政將不可避免面臨解決和侵犯資產階級所有權相關的任務,民主革命立即上升為社會主義革命。並由此形成不斷革命。」「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並沒有完成革命而只是使它開始。」「俄國開辟社會主義世界紀元,就能夠給歐洲社會主義發展以一個推動。」(參見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
這三之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既使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也使列寧和托洛茨基長期不和。從1905年起直至1917年10月革命成功,這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才由革命的實踐來解決。為了明瞭革命實踐如何解決這些不同觀點的爭論,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俄國革命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已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優勢的國家。但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遠遠沒有完成,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專制制度仍然嚴重地妨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說,俄國資產階級應當負起歷史責任掃除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封建枷鎖。但,俄國的資產階級並沒有能力去完成這個任務。它的軟弱無力表現在對封建勢力採取妥協的態度,因為它與封建勢力在經濟上政治上有著密切關係,甚至同封建勢力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俄國的資產階級長期處在渙散狀態之中,一直不能結成堅強的政治組織。直至1905年,俄國的資產階級政黨──立憲民主黨才正式成立。這個黨主張君主立憲,維護封建君主的地位,而不敢提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要求。它比法國大革命初期主張君主立憲的,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斐揚派,無論在革命的勇氣、首創精神和組織能力,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斐揚派擁有策動第三等級單獨組織國民議會的米拉波,有領導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後任國民議會議會議長的巴伊,有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當過華盛頓的副官,任制憲會議副主席,參與起草《人權宣言》,革命初任國民自衛軍總司令的拉裴葉特。俄國立憲民主黨有甚麼人呢?它的領袖來留可夫在二月革命時是站在陽台窗戶後觀望示威群眾同沙皇專制制度如何進行鬥爭,等待鬥爭的結果,然後才決定行動的人。待到沙皇封建政權倒台之時,他便急匆匆在孟什維克、社會革命的協助下當上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要員。即使在這個時候,米留可夫卻還起勁要求拯救皇位和封建皇朝呢。這樣的資產階級政黨,這樣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怎麼能擔當起完成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民主任務呢?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
與資產階級的軟弱無力相反,俄國的無產階級在俄國革命鬥爭中卻表現出具有革命的堅定性和獨立的政治主張,並具有貫徹自己階級政治主張而進行頑強鬥爭的無與倫比的革命勇氣和堅靭性。早在19世紀70年代初,俄國無產階級就有在日內瓦的政治流亡者組織的第一國際俄國支部。1875年,俄國第一個工人階級的革命組織南俄工人協會成立。1883年9月,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創立勞動解放社,宣傳馬克思主義。1985年,列寧在彼得堡組成工人解放鬥爭協會。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明斯克成立。俄國的無產階級就是在這些先進的政治組織的影響之下迅速成長起來,階級覺悟和社會主義意識提高了,戰鬥性組織性加強了,在1905年革命起義中已充分顯示了無產階級在俄國革命中作為領導者所具有的政治堅定性和巨大的組織力量。在1917年二月革命一開始,俄國的無產階級便自覺地積極地組織起蘇維埃來領導廣大群眾的鬥爭,腐朽的沙皇專制統治經不起革命群眾的沖擊很快便坍台了。隨著鬥爭的深入開展,他們在4月18日又舉行了反臨時政府繼續推行沙皇政權的戰爭政策的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表現了革命群眾爭取和平的決心。鑒於臨時政府不能實現革命群眾的要求,6月1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階級和各地革命群眾又一次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提出了「打倒戰爭!」「打倒十個資本家部長!」「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要求,顯示了無產階級領導下革命群眾的巨大力量。再而經歷了七月事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50萬和平示威的革命群眾實行武裝鎮壓,打死打傷400餘人,這就徹底暴露了臨時政府的反動本質。到了8月25日,當時任俄國軍隊總司令的科爾尼洛夫在立憲民主黨、地主、資本家和協約國帝國主義者的支持下,圖謀實行反革命軍事政變,迫使臨時政府交出全部政權。在這緊急關頭,是列寧的布爾什維克號召革命群眾武裝起來保衛革命首都。在群眾奮起粉碎科爾尼洛夫的軍事陰謀之後,革命群眾認清了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這些妥協政黨之真實面目之後,便迅速拋棄了它們,並轉而擁護布爾什維克的政治主張,准備武裝起義。終於在10月25日(俄曆、公曆為11月7日)推翻了克林斯基為首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奪得了政權。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選舉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行使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職務。也就是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才能通過停止戰爭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而這些「民主」任務在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領導的蘇維埃和臨時政府時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俄國1917年2月至10月的革命充分是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性質.我們在學習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時已經知道,在階級社會裡,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和階級鬥爭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動力.俄國社會經濟雖然落後,但俄國無產階級在2月至10月的革命鬥爭中,充分發揮了創造歷史和革命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下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在廣大勞動農民的支持下建立起巴黎公社式的蘇維埃政權,開創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
孟什維克關於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論的錯誤就在於把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作了絕對的機械的理解。他們以為俄國還必須經歷一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歷史時期。他們不懂得俄國的資本主義只能是一方面依靠西歐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另方面依賴於沙皇封建專制統治的落後的資本主義。他們也不懂得在俄國特殊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俄國的無產階級比資產階級具有更加徹底的革命性,更早成熟和更早有力地走上獨立的政治鬥爭舞台,並領導廣大農民群眾去奪取政權。正因為如此,孟什維克在十月革命時期激烈的階級鬥爭中被一往直前推動革命車輪滾滾向前的無產階級拋棄也就不奇怪了。孟什維克把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當成不可違抗的教條來約束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這就使他們不能不走向革命的反面。
至於列寧提出的工農兵專政的主張,在經歷二月革命的實踐之後,列寧在1917年4月寫的《論策略書》中寫道:「這個公式所預見的只是階級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實現這種對比關係,」而實際政治生活中已經出現的工兵代表蘇維埃的就是現實的「工農民主專政」。「現在誰只談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而不要現實的工兵代表蘇維埃,「他就是落在生活的後面,實際上跑到小資產階級方面去反對無產階級的鬥爭。因此,就應當把他送到『布爾什維克』革命前古董保管庫去。」事實上,列寧在二月革命後在三月間寫的《遠方來信》中便已放棄了工農兵民主專政這個舊公式,而主張爭取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了。俄國革命的實踐証明了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即無產階級專政之間,根本不可能有屬於「預見」性的工農民主專政的位置。這就表明列寧在《兩個策略》中提出「工農民主專政」主張是不符合俄國階級鬥爭的實際性況的,因而是錯誤的。但,應當指出,列寧的錯誤是對俄國革命力量在政權結構問題上的階級關係估量的錯誤。在列寧看來,俄國無產階級在人口的比重上只佔很小的份額,而人口的大多數是農民。而農民是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作為私有者,它要跟隨資產階級走;而作為自吃其力的勞動者,它會同無產階級結成同盟來反對資產階級。在俄國革命鬥爭中,農民將負何種選擇,這是個未知數。從無產階級方面來說,必須爭取農民站到自己方面來,才能把革命推進到底。但這首先要無產階級表現出革命的堅定性和有能力幫助農民去完成土地革命才能做到。在1917年2月至10月的革命中,俄國無產階級正是爭取到廣大勞動農民的支持,完成了奪取政權的任務,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工農兵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
列寧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在革命的實踐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和總結經驗,毅然放棄自己堅持了十餘年的「工農兵民主專政」的主張,轉而堅決領導無產階級走上奪取政權的道路。這顯示了他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胸懷。經歷了10月的勝利,他在事後曾不止一次對越飛坦率地表示,1905年關於革命的爭論,對的是托洛茨基,而不是他自己。
很顯然,十月革命的成功只是俄國無產階級完成了奪取政權的成功。這就為實現俄國革命的最低綱領到最高綱領架設一道橋樑,從而把俄國社會推進到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去。正是在十月革命之後,在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新的綱領。這個綱領規定了俄國無產階級在過渡時期的歷史階段中的任務和要求,盡管現在看來這個綱領存在著不可否認的缺點,還帶有軍事共產主義的時期色彩,但這畢竟是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個過渡時期的綱領,其意義是歷史性的。可惜的是,在十月革命後,由於俄國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出現了全新的蘇維埃官僚集團,使得俄共(布)八大通過的綱領未能得到証驗,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在中國,過去也曾有過關於革命性質和革命階段的爭論。有人如同俄國的孟什維克一樣主張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完成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也有人主張中國革命一開始就是社會主義革命。這些主張,已為過去的歷史証明是不符合中國社會階級鬥爭的實際狀況的。我們在前面回顧了過去馬克思主義政黨制訂網領的歷史,特別是回顧了俄國黨制訂綱領的歷史,及實際的階級鬥爭對網領的考驗和修訂之後,每一個真誠的革命者都會領悟到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是歷史的火車頭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的偉大意義。任何革命者和革命政黨必須了解當代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鬥爭的實際狀況及發展趨向,才能制訂出符合無產階級歷史要求的革命綱領來。任何離開現實的階級鬥爭提出的主張,只能是不能實現的空想。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