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陈独秀 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 1938年1月 我们不但现在要援助政府对日战争获得胜利,即令将来政府军一败涂地,我们还是要继续抗战,不应该因战败而灰心丧气。 我半生所做的事业,似乎大半失败了,然而我并不承认失败,只有自己承认失败而屈服,这才是真正的最后失败,我对于此次抗日战争,也作如是观。 在芦沟桥事件发生之时,有一位朋友对我说:这回政府真要对日抗战了。我说:这是应该的。他说:开战后胜败如何呢?我说:军事上会一败涂地。他说:你既然明知会败,又何以主张抗战呢?我说:明知必败而战,才能够战胜,若认为必胜而战,结果只有战败。 单靠政府手中所有的一点飞机、大炮、坦克车,不但非日本帝国主义全部力量之敌,即比它在整个国防计划上所能够加于中国作战的一部分即其三分之一,也还相差很远,以此抗战,不啻以卵投石,不待开火,胜败已可逆睹。我们必须预先见到这一胜败之必然性,然后才不至妄自夸大,才会诚心诚意的结合与国(特别是苏联),获得必要的军器,才会坚决的发动民众运动,形成全国民众的抗日洪流,以补足我们致败的缺点,以达到持久战、消耗战之目的,使敌人知难而退。 我们必须从与国获得大批的军器(特别是飞机与大炮),才能够作三个月以上的正式战争;我们必须从全国广大的民众获得大批的游击抗日的力量,与正式军队合作,才能够持久战,否则敌人还只消耗一小部分,我们早已消耗得精光了,还谈得上什么持久战、消耗战呢? 即令我们的正式军队节节失败,即令敌人能够占领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只要全国广大民众无束缚的自由组织起来,活跃起来,武装起来,敌人便无法摧毁这到处蜂起的几千万武装民众,这几千万武装民众之游击战的洪流,不但能够使政府的正式军队有反攻之可能,并且使敌人已经占领的地方,一夕数惊,不能统治,如此,敌人越深入,占领的地方越扩大,它们危险便越厉害,德国国社党机关报驻远东记者说得对: 中国境内战事演进情形,颇不利于日军,苏联若自外蒙援助华军,既足以妨碍日军之推进,且可在“满洲国”边境有所举动,而予日以极大牵掣。苏联此项计划若果见诸事实,则外蒙即当由苏联予以援助,而成为对日作战区域,似此,日军之成败利钝端在该国能否迅速结束军事,俾克防止战事范围勿任扩大也明矣。 依日本人口十分之一计,可得六七百万壮丁,然而曾经入伍能够正式作战者,不过一百廿万人,其余的壮丁都不能作用,因为它为了侵略别人出国战争,当然不必要也不可能武装民众来作游击战。在它整个的国防计划,至多只能动员三分之一即四十万兵,来中国作战,其余八十万兵要留着防俄。它现在调来中国的兵,虽然还不及四十万,倘若它的胜利要超过华北及上海以外,调到中国的兵额必要达到四十万甚至五十万,这己经使它的参谋本部头痛,(假令它占领的地方,没有中国民众的游击队在它的后方扰乱,而且有大批的汉奸帮着它巩固后方,它是可以节省兵力十万二十万的。)如果再加上外蒙参加战争,至少又要增兵十万,这更要使它的参谋本部束手无策。况且在中国民众蜂起持久抗战中,日本工业品在中国的市场莫由恢复,它在经济上所受到很大的打击,便影响到军费。 所以日本对中国作战,利在用飞机大炮,速战速决,尽可能的不使战争范围扩大;中国对日战争,利在发动全国民众蜂起参加,持久抗战,尽可能的使战争范围扩大,以消耗敌人的军力和财力。怎样才能够发动民众呢?香港英文《晨邮报》说得对: 中国目前最危险的现象,就是在被占领地方的人民,处之安然,任敌人把他们的手给束缚起来。日本人现在是尽其可能的以博得他所占有的人民的欢心,如日本人在这方面能成功的话,那的确是中国抗战前途的一个隐忧。 如果我们不愿意将来任敌人把我们人民的手束缚起来,我们现在便应该赶快开放民众运动,使人民的手不容易为敌人所束缚,更不应该由我们自已把人民的手束缚起来,免得将来敌人费事。我们如果不愿意让敌人博得他所征服的中国人民之欢心,使他们甘愿做亡国奴,我们便应该解除人民的痛苦,博得人民之欢心,使人民能够自愿的与政府合作抗战到底。 如果我们不愿意让全国民众蜂涌起来,对日持久抗战,一旦政府军失败,精锐丧失,武器耗竭,国际调解论压迫于外,妥协动摇份子簧鼓于内,不妥协、屈服、投降,还有别的什么出路呢?即上海局部停战言和,便不能继续抗战,无论在形式上实质上放弃华北,更是公开的屈服投降。至于接受日本限制军备,聘请军事顾问,加入反共协定,取缔抗日运动等条件,那更不用说了。 此次抗战只有两个前途:中途妥协,对日投降;或者发动民众,抗战到底。每一个自命为拥护民族利益的人,都必须采取后一前途。如果真心主张抗战到底,就必须真心主张发动民众,对于发动民众,不加以任何怀疑与阻碍。 如果民众蜂涌的起来了,不但能够援助政府对日抗战获得胜利,即令政府军一败涂地,日本军占领了全中国的大城市,即亡了国,也还能够继续抗战,使敌人不能够顺顺当当,安安稳稳的统治全中国。 每一个真心拥护民族利益的人,总不至感觉到民众蜂起抗日比日本兵打进中国来更为可怕吧! 陈独秀:《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1938年1月亚东图书馆印行 |